第一百一十八章 方孝孺—朱棣的對與錯(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把耕地劃分為多塊一定面積的方田,周圍有經界,中間有水溝,阡陌縱橫,像一個井字。
這樣一人大概有百畝土地耕種,同時這些屬於領主士大夫,同樣也是屬於王。
百畝為一田,一人一田。
一井分為三橫三豎九田,並以此類推擴大,其中周圍的八田交給八戶庶民耕種是私田,中間的乃是公田。
私田收成全部歸耕戶所有,公田由八戶共耕,收入全歸封邑貴族所有。
當然這個是要開始繳納稅賦的。
在井田制裡面明確宣告,一切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這就是為什麼王莽方孝孺,朱允炆等等等等,一批又一批的人在井田上面做文章。
在他們看來,你是怎麼分不重要,你是給誰也不重要,你是怎麼給還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田,是誰的!
這田怎麼種!怎麼量!怎麼交稅!
所以說對於動輒就恢復井田制的那些人來說,他們幾乎可以用一句話就能解釋。
他們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先找個辦法。
很明顯從漢朝就出現的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併,只有土地國有化來挽救,而在當年那種根本就不能從農耕社會轉為商人模式資本社會的時代。
一旦發現了土地兼併之風,那麼周禮之中的井田制就第一時間成為了首要選擇。
至於大家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做出屬於當時那個時代的變革,比如王莽就是堅定的復古,他也做出了屬於他的改變。
但是失敗了,方孝孺也在動輒就拿王莽說事兒,覺得王莽的這個想法沒問題,但是方式有問題。
這不廢話麼,土地國有化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還是國家來說,他都不能有問題啊。
但是這個方式,那個時代他無解此等局面,唯有靠人。
而另一個復周禮世家,這一點就和井田制一樣了。
在證明了其他幾個道路走不通了之後,方孝孺就不可避免的想到了,要不重新試試?
畢竟馬克思這種神人並不是那麼容易出現的,這種思想也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出現的。
再加上人心詭譎等等因素,讓他們仍然在封建的道路上行走,皇權,臣子,百姓這種階級制度是他們根深蒂固的想法。
那麼由誰來輔佐皇帝去完成這件事情。
周王朝的諸侯,明的分封已經開始了,事實證明這玩意在扯淡,因為各朝各代最後都在扯淡。
這就是賞賜不是其他。
漢王朝的世家,這一個也失敗了,但是世家的失敗和門閥的區別他們還是看得清了,這裡面出現了很多可操作的地方,所以暫定。
藩鎮割據的唐朝還有混亂不堪的五代,讓武將這個團體變得不是那麼的可靠。
在宋朝徹底形成計程車大夫,最後還不如唐朝。
元朝選擇的是人分四類,還不如士大夫呢。
明朝又面臨著這個選擇,你選一個吧,反正皇權獨攬這個不是它行不行的問題,是你行不行的問題了。
皇帝不能缺少諫臣,除非你敢保證代代都是千古英傑,很明顯這個東西大家都不是傻子,也不是中二少年。
需要一個保證不會影響到徹底架空皇帝權利的,而且還能壓制住昏聵皇帝的集團來解決這個大問題。
方孝孺選擇了世家這個團體,而朱棣的子孫們在考慮了考慮,選擇了文官集團,還有宦官集團。
結局已經是很明顯了,方孝孺沒有成功開始,就算是開始了恐怕也不會太好。
而朱明王朝的文臣集團,嘖嘖嘖....
哦,最後還有一個選擇,大權獨攬,皇權我為遵,這個也有人選擇,大清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