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道德一樣,倉稟足而知禮儀,你這飯先吃飽了你再說道德。

是有錢有勢有律師的容易卡著法律邊緣啊,還是你這個拘留十五天工作都沒了的能卡著法律邊緣觸碰道德啊。

對吧,這就是不講理了。

所以朱元璋重法是說的重嚴苛峻法,壓制官吏豪強,至於儒家。

他堅定的支援宋元傳過來的程朱理學,在科舉上也是儒家居多,讓自己的太子學習的也是儒家的典籍東西。

甚至將宋濂請到了朱標的身邊。

為的是什麼?

電視劇《朱元璋》裡面有一個場景特別的好。

朱元璋手持荊棘告訴朱棣,他要替他解決路上的所有荊棘,他是個聰明人,也是個好父親。

他知道自己的兒子性格就不是和他一路上的人,讓朱標和他殺伐果斷,那就是扯淡。

與其這樣,不如壞人他來做,等到朱標上位之後再行仁政就是了。

所以朱元璋不是不看重儒學,也不是不想行仁政教化,而是他對方孝孺說的那句話。

還不是你出現的時候。

方孝孺是個文人,他算是朱標的師兄弟,他也跟隨宋濂學習並且還是宋濂最為得意的那個門徒。

不過他卻是不喜歡詩詞文章,他喜歡去做那真正的治國之人,並且去宣揚自己的治國之道。

他最慘的時候家裡斷糧數天,不過他對此覺得這很正常,不影響他學習。

可以說在人品上,他是一個從小就沒得挑的人。

那麼在仕途上,他是不是就真的不順。

其實不是,他和朱元璋很熟,或者說朱元璋對他很熟。

他家世代書香門第,他爹方克勤就是天才,而是還是濟寧知府,當年因為空印案牽連而死。

這裡面在史書上他是被汙衊的,不過這也不重要了,這明初的幾個案子,牽連之人大部分都算是冤枉,政治需要罷了。

方孝孺並沒有因為他父親的案子而牽連。

洪武十五年的時候,翰林院待制吳沉還有揭樞的推薦,被朱元璋召見。

然後營銷號出現了,說朱元璋沒有用他,將他遣送回老家了。

但是這卻是忘記了最重要的一句話,那就是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

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但是朱元璋對他的感覺很好,因為後面在朱元璋時期舉報成風,有人把方孝孺牽連進去,然後朱元璋在閱覽的時候,看到了方孝孺的名字,立刻將他劃去了。

從這裡面,你們也就能夠看出來了,朱元璋對他的感覺是真的不錯,而且極大的可能是,他想講這個人留給自己的兒子。

就如同之前說的那個樣子,朱元璋不是不用儒家,也不是不用儒道,不喜歡儒道。

只是他知道,現在還不是時候。

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再次被舉薦到了朱元璋這裡,而面對這個已經是聲名鵲起的傢伙。

朱元璋最後同樣給出來了這麼一句評價。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似乎也印證了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