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歷史上的宦官群體(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鑑於漢朝的問題,那外戚出現過不止一次的廢立皇帝,而宦官也是皇帝們在上位之初平衡權利保證生命安全的必備之物。
所以在唐朝,權利慢慢的就真的落入了宦官的手中了。
而這也證明了一件事情,什麼叫做過猶不及。
在得到了權利的宦官乾的那是絲毫不比外戚更加的差勁兒。
比如唐憲宗和唐敬宗就是直接沒在了宦官的手中的,而唐代宗害的管太監叫做尚父。
哎呀呀,就這稱呼,在明朝被叫上一聲大伴兒就感覺到刺激到不行不行的宦官們怎麼想,也不知道會不會流下哈喇子。
而造成這種情況,說白了就是因為唐朝的宦官不但可以照顧皇帝的衣食住行飲食起居,更是可以入朝為官,甚至掌握兵權。
而那位尚父也就是著名宦官李輔國了。
相比較於李輔國,便是明朝巔峰的魏忠賢和劉瑾也真的是拍馬不及的。
北宋的軍事最高組織叫做樞密院,狄青岳飛他們就是在裡面擔任過要職的。
而在唐朝,樞密院,神策府這種要命的存在都是被太監或者說宦官所把控。
有人有錢有兵馬,還有勢力,這玩意你會把皇帝放在眼裡?
並不會,甚至於你手底下的那些將領會把皇帝放在眼裡?
說實話,其實慢慢的也就不會了。
這也是後唐的武將藩鎮越來越難以掌控的原因之一了。
同時在這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武將,說實話你要是和他說忠心,這實在是有點扯淡。
順風浪逆風投這種事情在唐末尤其是五代那簡直就是家常便飯,石敬瑭前腳賣了燕雲十六州,守將後腳就和契丹人聊天叫爸爸了。
這件事情幾乎可以說是直接導致了盛唐的終結乃至唐朝的滅亡,而這也同樣導致了經歷了五代十國之後的宋朝老趙家發現這事情不對了。
面對藩鎮之禍和李輔國這種神一樣的太監,他們選擇了另一個過猶不及。
一手杯酒釋兵權之後,緊跟著就是對太監的嚴防死守,知道時間久了到了北宋末,童貫這才慢慢的站了起來。
而到了明朝,本來這條路是延續的,朱元璋是覺得老趙家這一點是沒問題的,對宦官繼續嚴防死守下去。
還給刻了一個碑,寫著宦官不得干政。
但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給破壞了,他開始教導宦官讀書識字,然後輔佐處理公務。
讓宦官這個消失了幾百年的東西再次出現在了歷史的舞臺上。
關於明宣宗這位好聖孫為什麼要這麼幹,其實是眾說紛紜,有說他被逼無奈的,有說他手段高明壓制文臣的。
其實說白了並沒有那麼的玄乎。
最大的原因就是時間畢竟太久了,有點好了傷疤忘了疼,加上明宣宗自己的身體問題,還有他也料想不到後面自己的子孫會那麼的坑爹。
這就等同於曹孟德大量內遷異族填充中原人口恢復生產,然後司馬家玩脫了導致了五胡亂華。
這個東西你說是曹孟德的坑,是不是有些太不要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