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煬不給他機會,大聲道:“西夏與大楚的貿易,不過大楚貿易總額的萬一。而大楚之於西夏,則是六七成。大楚沒有西夏,不論朝廷還是民眾,都不會受到影響。西夏離了大楚,則等同滅頂之災。既然戰事不利,就從經濟入手,最終不得不讓西夏臣服。”

皇帝還是比較認同王靖煬的話,若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結果。

他想恢復太宗榮光,卻又害怕打仗。上位第一仗就失敗,弄的舉國上下怨聲載道。即使他也希望柳君枝能透過戰爭確立地位,又害怕再次失敗。他並不覺得柳君枝一個毛頭小子能有其父親的軍事才能。老將軍尚且失敗,更何況從未領過兵的柳君枝。

打仗不是過家家,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年太宗皇帝平定長城以南,最終與契丹一場大決戰。

那時候契丹強盛,興兵八十萬南下。大楚剛剛穩定,太宗皇帝昭若恤想盡辦法湊了三十萬大軍,御駕親征。

這一仗對大楚太重要。若是勝了,將奠定今後百年的穩定。若是敗了,剛統一的天下又將分崩離析,大楚將不復存在。

兩軍在綿延長城數千裡戰線上大戰,眼看楚軍就要不敵。大漠上卻出現了一支三千人左右神秘的軍隊。一個月內橫掃上百個部落,把每個部落的貴族屠戮殆盡,最後留下兩人來爭奪首領,這樣各部落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大楚用兵。

最終這支軍隊攻進契丹王城,把留在王城的耶律家族屠盡,扶植蕭氏為帝。

這下變故打亂了契丹人的部署。

在前線征戰的各部落首領,得知部落出事後,都急著趕回去處理家事,前線瞬間崩潰。

在南院的契丹皇帝,聽說老窩被端,王城有了新皇帝,也急著回去平叛。

八十萬大軍就這樣崩潰,太宗皇帝在後面掩殺,直追了六百里才停下來。

從此契丹沒落,直到七十年後才逐漸恢復過來。

即便以太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差點都失敗。若不是契丹後院出了狀況,只怕現在中原早就落入蠻夷之手。

後來太宗皇帝多方打聽,卻始終不知道那支神秘的隊伍出自哪裡。只有透過零星的資訊,得知隊伍的首領是個女人,除此之外,再無任何資訊。

皇帝有雄心,卻不一定有雄才。想起連太宗皇帝打仗都差點失敗,更覺得王靖煬的辦法最為穩妥。

他雖然有偏向,卻不敢獨自決定,畢竟這一年來都是被宰輔壓著,就算能自己決定,也會習慣性的問一句:“眾卿還有何異議?”

西夏使臣未到,商議再多也是無用,眾人也沒有再多說。皇帝道:“既然眾卿無異議,此事就這麼定了。除了互通商貿和交出兇手,別的都可以同意。西夏使臣還有半個月就到京城,讓鴻臚寺的人做好準備,不要失了天朝上國的風範。”

一眾宰輔起身行禮,依次走了。

皇帝對走在最後的柳君枝道:“君枝,你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