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我為將軍披戎裝 第二十九章 戰或和(第1/2頁)
章節報錯
到底是老狐狸,隨意的一句話,輕而易舉的甩脫了帽子,還給柳君枝挖了個坑。我等忠心為主,你卻說我們有異心,難道是你想謀逆?
荀曠可能是七位宰輔中心機最深沉的,平時一副仙風道骨,與世無爭的樣子。每次有事,他總能在最合適的時候說出一擊致命的話。
柳君枝看了他一眼,依然面無表情,道:“依荀相所言,眾位都是為國為民的忠臣。猶記得二十餘年前,司相當時身為鴻臚寺少卿,前往契丹議和。本該為國盡忠,據理力爭的時候,他卻大手一揮,把河北三州七縣的土地讓與契丹。致使之後契丹鐵騎,進入中原如無人之境。這難道就是忠臣?難道我等要立這樣的人為楷模?”
沒辦法,荀曠挖的坑太大,順著他的話只能掉進坑裡,乾脆換個方向走。
當年大楚與契丹在河北對峙,之前有名將種樹林、挖溝渠,使契丹鐵騎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反而被楚軍擊敗。
契丹南下失利,便想和解。朝廷也不想打仗,就派司光祿去談判。
誰知司光祿去了之後,二話沒說,就把最北邊的三州七縣割讓給契丹,條件僅僅是讓契丹退兵。
契丹人一看還有這好事,立刻答應,退兵一百里,然後兩國簽訂停戰協議。
從司光祿離開京城,到回到京城,中間不超過一個月。這麼高的辦事效率,得到了先帝的肯定,於是升任為吏部右侍郎。
對此,司光祿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逢人便說他阻止了一場大戰。契丹倒也配合,之後三年內沒有南下,算是給足了司光祿的面子。
三年後,契丹再次南下時,沒有了樹林溝渠的阻攔,鐵騎在河北如無人之境,搶了東西就走,弄的民不聊生。偏偏司光祿沒有覺得這是他的錯,依然把當初的功勞當作資本,成為他引以為傲的事。
此時柳君枝以此事當面斥責他,讓他憤怒不已,一張老臉漲得通紅。
皇帝看戲雖然很爽,但是臣子真要撕破了臉,他這個皇帝也不好受,就開始勸架:“好了,都是朝廷股肱之臣,何必自己爭鬥。今日叫你們來,是為了商議西夏國書的事,沒讓你們爭論是否曲直。首相,你覺得該如何處理?”
皇帝發話了,司光祿不好再說,狠狠的瞪了柳君枝一眼。柳君枝回了他一個不屑的眼神,氣的司光祿差點吐血。
王懷維道:“陛下,臣以為司相所言不無道理。大楚與西夏是兄弟之國,西夏以弟仕大楚,並無不可。一百萬兩歲幣,也不算多,可以給。兩國互通商貿,有百利而無一害,可以為之。邊境問題,臣以為可以回到戰前狀態。至於交出兇手,臣以為不可。若是交了兇手,哪怕只是讓一個小兵頂替,也是傷了大楚的臉面,將來士兵哪裡還會為朝廷出力?西夏的使臣還沒有到,待他們到來之後,可以慢慢商議。”
皇帝點點頭,道:“眾卿還有何異議?”
王靖煬道:“陛下,臣有話說。”
“王相有何說法?”
王靖煬道:“首相所言,臣多無異議。只是兩國互通商貿,臣以為不可。西夏國小,又地處貧瘠,商貿本就難行。若是能斷絕商貿,他們經濟難以為繼,民眾生活艱難。不出三五年,國勢必衰,將再無能力與我大楚抗衡。”
司光祿道:“哼,王相說的容易。斷絕商貿,受傷的是兩國民眾。你可知朝廷每年與西夏貿易的數額是多少?”
王靖煬淡淡的道:“司相張口閉口為民爭利,可曾見過河北滿目瘡痍?”
司光祿大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