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梗概說完的時候,人們還沒意識到接下來要發生的是什麼,直到繁星空間站系統的總設計師楊總上來。

楊總師上來先自我介紹了一下,然後沒有其餘的廢話,說道:“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前兩年新規劃裡提到我們要建設‘千米級航天器’,當時可是很有話題性的,不過在不少人考慮之後覺得不可能,所以才慢慢沉寂了下去。”

“現在我想說的是,我們當初是非常認真的,並且一直在朝著那個方向努力,所以這次的空間站二期建造計劃不再是之前的複製‘t’字結構變成‘幹’字結構了,而是一個全新的結構。”

說著,他按動手裡的遙控器,身後的大螢幕立刻顯示了一張新空間站的效果圖。

這效果圖一出,現場的人和看直播的觀眾直接倒吸了一口涼氣。

“好傢伙!”

“新空間站這麼大?!”

“哎,那是木鳶號空天飛機嗎?跟空間站對比這麼小?”

“木鳶號20米長,這個新空間站……嘶,恐怖如斯!”

“怎麼說也有好幾百米,而且看有些單獨的艙室好大啊。”

“那些圓球是什麼?”

“那幾個大圓圈是什麼?”

“根據我看過的科幻電影和玩過的科幻遊戲來說,大概是……”

楊總師說的“千米級航天器”,關心航天新聞的人還真有點印象,因為當時確實大火了一下,還有不少人聯想到了星際戰艦。

那其實是繁星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的“十四五”第一批重大專案指南中,數學與物理科學部的一個“超大型航天結構空間組裝動力學與控制”的專案。

在這個專案中提到了繁星未來將透過結構模組化設計、多次發射和空間組裝的方式進行建造尺寸達千米量級的超大型航天器,這種擁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航天裝備將用於未來空間資源利用、宇宙奧秘探索、長期在軌居住等任務。

這個重大專案指南一經披露,很快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畢竟在《星球大戰》中,舊共和國軍的殲星艦全長1150米,帝國i型殲星艦主體部分長度達到了1600米,而地球上的超級航母福特號長度只有300來米。

要說太空裡的東西,多個國家合作製造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總重423噸,也就是一個“百米級”航天器。

當然,國際空間站可用的艙室其實不多,並不是戰艦這樣的“緊實”結構,基本都是桁架和巨大太陽能板的尺寸。

而獨屬於繁星的繁星空間站就更小了,重量也就百噸級別,大小還不到“五十米級”。

近些年以來,隨著繁星的國力增強,在科研和建設方面的投入也越來越高,得益於這些投入讓繁星的航天事業逐漸追趕上了國際潮流,並且還有一部分後發優勢達到了領先的階段。

繁星在航天領域一直以來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按照規劃完成一個個目標,從探月到建設屬於自己的空間站,都是不斷努力的結果。

在國家實力強大的前提下,航天科研人員才能大膽設想和研究未來航天領域要前往的方向,千米級的超大型航天器就是計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