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繁星的那次載人繞月變成載人登月到現在已經過去三個月時間了,雖然期間有不少科研成果被放出來,但對於一般人來說都不怎麼直觀。

那些什麼資料對比、輻射掃描圖、月壤成分分析等等,一般人連看都看不懂。

一般人也就看著拍攝的月球照片有點來勁,但隨著照片越來越多,一般人也就覺得沒勁了。

可這次不一樣,這次不僅有成果,而且還運回地球了。

還是特麼按“噸”來算的。

而當外邊的民眾還在為這次到底帶回了多少噸月球樣本爭論的時候,繁星航天局內部也有爭論。

開箱什麼的就沒有直播了,到時候放出去的也是開箱影片,畢竟箱子太多了,裡邊的袋子更多,而且裡邊還有水冰樣本。

這玩意亮相之後肯定能震驚世界,所以什麼時候讓它亮相,相關單位得好好開會研究一下。

但隨著水冰被發現,另一些專案就要開始推進了。

那就是怎麼把隕石坑裡的水冰礦開採出來並充分利用,以及月球基地怎麼建設。

這些249°c的永久陰影區月球坑是太陽系中自然形成的最冷地點,各種器械需要熱量和能量才能正常運作。

基於自然衰變產熱的鈽基電池和保溫模組太貴了,而且總體來說實用科技研發的15輛月球車都比較小,只要一點溫差熱源保護住核心部件就可以,但要是想在這個隕石坑裡上大型器械,甚至展開一定規模的工業生產,這種成本就會飛速增長。

所以月球採掘最划算的還是利用太陽的能量,它不僅是太陽系最大的熱源,還是太陽系最大的能量源。

只要運用得當,成本將非常“便宜”。

而說到利用太陽能驅散寒冷和供能,可以參考歐羅巴的某個小鎮。

十幾年前,那裡的人們在一座山上架設了一面巨型鏡子,直接把陽光折射到小鎮裡,於冬天又陰又冷的中央廣場被照出了一塊明媚之地。

一些科學家們覺得開採隕石坑裡的水冰時可以參考這個方案。

在環形山上豎立巨型鏡片,將陽光折到坑裡,用來加熱冰並將其轉化成蒸汽,然後冷凝成水就被轉移到處理廠中。

順便藉助太陽能把冷凝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然後再把氣體儲存起來用作燃料,或是放到燃料電池裡供能。

不過這種方法有限制,首先鏡子得能活動,要不然只照射某個地點,等那裡的水冰融化完了之後就廢了。

而且還需要可以移動的巨型“鍋蓋”,用來攔住水蒸氣,除此之外還要有配套的設施,同樣得具備移動功能,好榨乾一個地方之後轉移到新地方。

這種方法很能折騰設計工廠的工程師和在現場工作的工作人員。

另一種方法就安定多了,不過要多一個採集和運輸的步驟。

還是鏡子折射陽光照射隕石坑,不過不是直接照射水冰礦,而是照到一塊岩石區域,然後在那片區域建設工廠。

這裡可以保證陽光照射,同時也能搞太陽能發電,然後讓工程車輛去採集水冰運回來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