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飛船順利的對接了空間站,空間站的航天員也穿上了久違的艙內航天服,戴上了嚴密的頭盔。

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空間站沒有前哨站的“除塵氣閘艙”。

月球航天員往飛船貨艙裡搬運箱子的時候會帶一些月塵,而月塵的危害很大,如果空間站航天員就穿著常服進入貨艙,肯定會吸入月塵。

而且飛船還跟空間站對接著, 雖說飛船貨艙和空間站之間還隔了一個飛船生活艙,但各種艙門開啟之後空氣總會流通,航天員來回穿梭更加速空氣流通,肯定會讓月塵充滿整座空間站。

空間站裡配備了吸塵器,是用來清理空間站裡漂浮的航天員體表碎屑和食物殘渣的,但對上帶有電荷的月塵,它的能力還是差了一點。

好在之前木鳶號送了幾臺專門用來清理月塵的吸塵器, 可以讓他們清理掉額外的月塵。

而收集起來的月塵,估計還能湊一小撮月壤。

所以三人分工合作,一人直接進入貨艙清理月塵,一人在飛船生活艙清理逸散出來的月塵,最後一人把守節點艙,清理再次逸散的月塵。

節點艙只開啟了對接奔月飛船的艙門,其他的艙門都關上了,把好最後一關。

確認清理完畢之後,三位航天員立刻化身成了太空搬運工。

他們把奔月飛船裡裝有月壤和月岩的箱子搬到木鳶號裡,然後把木鳶號裡的補給和裝置搬到奔月飛船裡。

因為木鳶號在空間站“後邊”,奔月飛船在空間站“前邊”,所以他們一趟一趟的橫穿空間站搬運著。

雖然一路都是“飛過去”的,太空裡的箱子也沒有重量,但這一趟一趟的,觀眾們看著都感覺累。

沒辦法,空間站的對介面有限,而且木鳶號的構型決定它沒辦法停泊到“下邊”的對介面, 因為兩座試驗艙會有阻擋。

要想搬運東西更方便一些,它們需要一個新的對接停靠模組。

這就像空間站沒有“除塵氣閘艙”一樣,都是因為它設計的時候沒想到會有這些東西, 所以二期擴建工程都不能按照之前計劃進行了,需要重新規劃。

在完成了互相搬運之後,木鳶號立刻返回地球。

這次月球樣本的返回不用再去戈壁上派直升機搜尋返回艙了,記者們也不用滿戈壁的跑,因為木鳶號直接降落在了繁星的首都國際機場。

這就是空天飛機的優勢。

要不是繁星科學院裡沒有飛機跑道,空天飛機能直接降落到科學院裡。

首都國際機場半個月之前就接到了任務,所以今天的航班安排整體錯過了中午的時間段,就是為了讓搭載了大批月球樣品的木鳶號空天飛機順利降落。

當木鳶號出現在國際機場上空的時候,很多在航站樓裡的乘客都集聚到了落地窗前,就為了看一看木鳶號的英姿。

畢竟木鳶號都往太空飛了那麼多次了,起飛和降落都是在實用科技的航天中心完成的,這還是第一次降落在普通機場。

乘客們都這樣了,那些來搶熱點的記者自然更厲害,他們所在的位置本來就相當好,是繁星這邊專門劃出來的媒體區,為了就是給他們提供最佳的拍攝角度。

拍出了好照片和影片,然後滿世界宣傳去吧。

由於普通機場裡沒有貼合木鳶號模式的密封通道,所以這次就用了車載的舷梯,就那麼露天往外搬運樣本箱。

等木鳶號的熱輻射散的差不多了, 工作人員立刻圍了上去。

這些樣本箱在空間站裡沒重量,航天員們搬運起來很輕鬆,但到了地球上,它們的重量就表現出來了。

這次直播是繁星電視臺開的,那麼它自然有獨家鏡頭,其他記者只能在媒體區拍攝,而繁星電視臺的記者卻可以在飛行器旁邊,看著工作人員把車上裝樣本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