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先只聽說長征九號有多麼多麼大,不過一直沒什麼準確概念,現在依然沒有準確的概念,但我大概能知道它有多大了。”

“是啊,一輛光芯級火箭的運輸車就佔了四個車道,而這條路最多隻有四車道,要是當初只修了個三車道,車隊根本就過不去。”

“其實三車道也能過,但最起碼得把道路兩邊的樹給砍了。”

“啊哈哈,那砍的可不是一兩棵,而是從港口到發射場的一整條路的樹。”

“不得了,那得讚美四車道。”

“估計之前的道路設計人員也沒想到會這樣,長征九號這樣的鎮國利器竟然提前了這麼多年就出現了。”

“別說之前的道路設計人員了,連我都沒想到,科技發展太快了!”

“是啊,原先說長征九號都感覺好久遠才會出來,沒想到一兩年的功夫就造出來了。”

“哈哈,現在壓力來到了場地建設這邊,我家距離濱海發射場不遠,天天能看到那邊的工地進度。”

“咦,真巧啊,我家這邊也能看到新發射位的建造。”

“你們住一起?還是不得拜的街坊?”

“哎,到發射場了,到發射場了……”

這次從碼頭到發射場的火箭轉移是官方全程直播的,沒辦法,哪怕官方不直播,這麼大的陣仗,民間人士肯定也會舉著手機直播,還不如官方自己搞一搞。

而且這次造火箭用的技術相當先進,先進到以前的一些測試環節都沒用了,比如測試線纜和接頭是否通暢的環節根本用不上。

因為它就沒有線纜。

加上製造過程中的新技術加持,各方面的資料監測嚴密的一批,還有人工智慧參與計算資料,其實很多測試都可以省掉。

但繁星這邊為了一次成功,還是嚴謹的開了一個會,覺得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實機測試。

等運輸火箭零件的車隊進入了發射場,直播就結束了,不過不要緊,寧叔精心製作的影片出現了。

繁星國內之前有關航天的宣傳都比較保守,後來還是寧叔的號“逐夢空天”出來之後,有關航天的宣傳才一點一點開放起來。

他先是用電視製作裝置拍攝了高畫質的長征五號火箭轉運影片,然後又進入發射塔裡近距離拍攝了站在移動發射臺上的長征五號,最後還拍攝了長征五號發射之後的移動發射臺。

這一個三連拍,直接奠定了他“國內航天領域拍攝第一人”的名頭,就像被譽為“軍迷天花板”的傑哥一樣。

後來各種航天資訊的“在現場”,也證實了寧叔的牌面。

而這次他帶來的影片同樣重磅,長征九號的零件之前就看過了,這次就不看了。

雖說這次更完善一點,但依舊是零件,這玩意還是等組裝完成之後再看吧。

這次就看看這次首飛的“乘客”們。

自由聯邦那邊SLS火箭的乘客已經知道了,就是獵戶座飛船,還有一些合作機構的微型衛星。

雖然有些合作機構因為自己的原因沒有即時運送到發射場,但還是有幾個合作機構的微型衛星裝了上去。

但長征九號的首發乘客不一般,有兩個大傢伙和一些微型衛星。

其中一個大傢伙自不必說,就是之前的新一代載人飛船了。

當初飛船隻是測試了一次,這次算是定型了,但也要再測試一次,因為火箭第二次發射就要帶宇航員了。

相比老一代的神舟飛船,新飛船可以飛得更遠,不僅能運送航天員往返離地球近400公里的空間站,還能實現38萬公里外的載人登月,甚至去更遠的星球探險。

而且在新一代飛船與神舟飛船不是替代關係,而是互相補充,可以根據任務需求個性化選擇。

比如新飛船一次可以往空間站內運送7名宇航員,但平時是用不著這麼大的運力的,所以依舊可以使用老飛船隻運送3名宇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