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玉安回國時,被告知他最喜歡的《白鹿原》上映了。

“我知道,王權安的戲。鐵定拍爛。”

“你怎麼知道?”

“我對王權安的導演功力沒意見,畢竟拿過柏林金熊。我是說,《白鹿原》這種史詩就不能拍成電影,就算他把片長撐到150分鐘,也完全不夠展現一個家族和一個地域的百年變遷。

“別說是他了,你就是張一謀和陳開歌捆在一起,他們也拍不出來。

“《白鹿原》時間跨度長,人物多,事情多,最好是拍成電視劇。哎,我們可以買版權拍一部電視劇。”

“再說了,這電影是王權安拿來泡妞的,如果我沒猜錯,他選了田小娥當主角吧?”

“你怎麼知道?”

“他跟餘南分手了,在追張雨琪。田小娥這種爛褲襠,他肯定往情澀上靠。

“他自己說的,他在法國愛上了兩樣東西,電影和女人。你覺得他會把《白鹿原》拍成什麼樣。”

《白鹿原》的籌備期的確很長,早在07年,編劇蘆葦就對外宣佈餘南為女主角,彼時王權安還沒跟餘南分手。

等王權安09年跟餘南分手,他就果斷地把她換掉,用了張雨琪。

去年兩人領證結婚。

西影和陝旅集團也是造了孽,花1億給王導泡妞。

就是因為中影的惡意排片,導致9月檔,應該說9月26日《銅雀臺》上映之前,整個9月都沒好的國產片上。

《白鹿原》就以為自己排了個好檔期——沒片子我還不通吃?

柏林最佳導演你以為開玩笑的?不比威尼斯最佳導演差吧?

但現實狠狠地扇了劇組一個耳光。

首週末2天收2100萬。

“差強人意,目前情況看,影片總票房破億應有可能,而相比影片1.2億元的成本,票房要達到3億元才能回本。”

看過《白鹿原》的不在少數。

“帶著對經典的期待走進電影院,電影本身遠未孚期待,拖沓破碎的故事節奏、蒼白而模湖的人物塑造、倉促且乏力的結尾等並不令人滿意。相比之下,風格鮮明的影像處理倒成為影片的一個亮點。”

“白靈沒了,鹿兆海沒了,田小娥的感情糾結成了主線,一部厚重的史詩影像化後顯得如此單薄。難怪有評論說,這部電影不該叫《白鹿原》,應該叫《白鹿原上的田小娥》。”

“片子基本是:一片麥田,田小娥和第一個男人;又一片麥田,田小娥和第二個男人;再一片麥田,田小娥和第三個男人;還是一片麥田,田小娥死了。”

原著裡引人入勝的故事推動,影片裡卻處理得淺嘗輒止,沒看過原著的觀眾難免有些摸不著頭腦,有人調侃:“電影《白鹿原》應該再不時多插字幕,‘欲知詳情,請看原著’。”

這電影毫無疑問地撲了。

對演員的表現,觀眾並沒有苛責張豐義、段易宏、劉偉和吳鋼等男星,反而予以褒獎,只是對女主角張雨琪的表現很不滿意,評價“還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