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教師使命(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老師是誰?應該有怎樣的品性?他的生存方式有什麼獨特性?作為一名當代合格教師所應該具有什麼等等根本問題?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的。”
“我們應當在教育的同時去思考,去發展,去完善。真正促進老師發展的,是他對自己的實踐,不斷的研究、反思、重建,越來越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系統的、整體的、深刻的認識,知道怎麼去做才是有意義和有效的。
加強老師在日常實踐中的研究反思,不斷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每個人的成長都要靠自己,外部只是一個影響,促進他,但是最終的變化,真正成長是個體的事情不是群體的事情,群體只會成為一種力量,相互切磋,相互啟發。要讓老師有時間去思考,研究、討論,要使教師在工作中有思考,產生學習的需要,研究的需要。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想就是這個意思吧。他想傳達的是一種共同進步的理念,而不是讓我們藉著自己的長處去找他人的優越感。總想著我也能做誰和誰的老師,我比他厲害。這種心理是病態的。
師長應是嚴謹的,寬厚明理的。”
隨著王允的聲音漸漸從報告廳內消失,而後想起的是學校很多老師的掌聲。
“你說聽不懂?你說你不知道什麼意思?”
那沒事,鼓掌就行。
隨著王允下臺司馬相如也緩緩走上臺。
“王校長這話說的十分好,深刻的叫我們認識到了學生和老師的關係。在這裡呢我也有幾個觀點。咳咳......”
隨著司馬相如的話說完臺下再次響起了陣陣掌聲,如果說時代是個大染缸,那麼王允一定是那個引領一個時代的人。
曾經的司馬相如只想著抱緊皇帝陛下的大腿,盼望著有朝一日自己能夠受到上位者的賞識。
不過這幾年在王允這裡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自信,因為王允基本很少插手學校事物。對於學校管理也只提供一個方向,其他的全是司馬相如在做。
剛開始司馬相如對於這一切都是十分不屑的,“習得文武藝,賣身帝王家。”這是司馬相如最初的想法。
不過隨著一屆屆的學生被他送走,而且一年比一年的學子還要多。漸漸的他也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不得不說這是思想的進步。
剛開始的幾年他也想過有朝一日再被陛下看重,不過現在這個念頭早已不再有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或許,這才是一個人學者應做的事。
現在的他每日在學校裡面立書著傳,教育學子。
有時候他也會臭屁的想著“夫子弟子三千,而我膝下的學生早就超了三千了吧。”
“咳咳”
清了清嗓子,司馬相如開口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我依稀還記得這麼一句話。”
“那是我在學校當了一年老師後準備離開的時候王校長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的告訴我的這麼一句話。
今天我也再次把他搬出來當我的開場白吧。
我們做老師的是學生一生的指向標,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天在王校長對我進行開導後我再次走在講臺上的情景。”
“一襲青衣的我在走到校門口後又再次走回教室,臺下是一雙雙學生們渴望知識的眼睛。那明亮的眼睛讓我感慨良多,多麼像曾經的自己啊!”
“可是我卻有想著放棄他們的念頭,放棄曾經的自己的念頭。我是幸運的,因為家裡人小有資產,我得到了獲得知識的機會。可是我卻沒有將這些知識傳播下去的心,自私的自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同樣,在蘇離主任準備離開學校時我再次在王校長口中聽見這讓人振聾發聵的金玉良言。
“有時候我也會想,我的一生學識究竟用來幹嘛?是忠於陛下嗎?是造福百姓嗎?
是!可是他還有一個更重大的作用,那就是傳授。將我們所學記載、思考而後傳承下去。給下一代,給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子子孫孫。
草原民族世代更迭,他們不知禮儀,不通教化,沒有傳承,宛如野獸一般。
但我們華夏文化自倉頡造字便一直延續至今。自盤古開天、三皇定國、五帝開疆;再到大禹治水、武王伐紂、秦國一統、大漢強盛。我們從沒有斷過心中的根,朝代更替有如何,我們心中永遠都記著前人之精神,氣節。
而這些,都是我的老師告知與我,我們的父輩口口相傳。”
“逆賊,逆賊,食君之祿卻不忠君之事,朝代更替說的如此輕鬆,果然和王家小子一樣天生的叛逆。”司馬相如在講臺上即興發揮之時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被衛綰給惦記上了。同時他看室內其他聽的認真的人,眼神也都開始有點不友善了。
“對於做老師我認為,做老師我們並不需要傳授給老師多少知識。我們只需要把自己知道的告訴他,讓他去生疑,讓他去發問,讓他們去探索。
我們應當培養的是學生自尊、自強、自愛的精神。我們更應該培養學生的責任與擔當。孩子是國家社稷的未來,我們應該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循循善誘,博之以文,曉之以理。
不俗套的強加,也不刻意的去雕琢。我們要讓學生在我們的守望中去成長,好比放牧的人。如果讓羊群自己去尋找食物,羊群自己能夠找到更好的水源草地,但在人為干涉下他們卻常常吃不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