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特別強調認清老師的工作性質,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傳遞者,他跟孩子一起創造他和他們的每一天的學校生活,也為學生的未來生活作創造。教育是豐富人生的很重要的工作。

老師的創造還表現在“轉化”上,他把人類的精神財富轉化成學生個人成長的精神財富,這個轉化也是教育的獨特挑戰與魅力。

《管子·權修》有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可見培養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

為什麼孔子門下三千會有七十二賢?因為孔子是一位富有創造性的老師,他根據學生的特長去引導他們,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完善學生的人格。

老師的創造性表現在促使學生精神世界不斷地豐富和完善,這樣培養出來的新生代,就會與他的上一代不一樣。這種代際傳承與發展,本質上是把人類的知識與技能、精神,轉化成個人的能力和精神。

這些東西內化在每一個不同的個體之中,而後,又會在社會實踐中轉化為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創造力。

我覺得教育事業和教育的魅力一定要與創造聯絡起來。作為一個教師,如果只要求自己像蠟燭一樣,成天勤勤懇懇地埋頭苦幹,以犧牲自己作為職業高尚的表達,而不是用一種創造的智慧去激發學生心中的精神潛力,那麼工作對於他來說只有付出沒有魅力,也難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學生。

老師的魅力在哪裡?就在於創造。它是一種直麵人的生命發展的創造。這裡面有“轉化”的創造,教學工作自身還需要創造,從長遠意義上,教學讓每一個生命具有創造的力量,也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創造的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王允說到這裡衛綰有點懵了,王允所說的大概意思他懂,不過其中的那些詞彙他卻是完全不明所以。

他悄悄拍了一下前面的一位老師,接著問到:“這位老師,請問你聽得懂校長說的那些詞是什麼意思嗎?”

被拍的那位老師有點懵,而後想了想說到:“這些詞彙都是校長自創的,起初我們也不是太明白。不過後面聽多了,問多了也就瞭解了。老丈想來是外地來的吧?校長這些詞彙雖說新穎,不過我槐里民眾卻大多都能理解。”

“哦,多謝解惑。”衛綰對著眼前這位青年拱手道謝。

“小事而已。”說完他不再理衛綰,轉而目光又盯著王允。臉上色彩不斷變換,有明悟,有疑惑。

“再有,你們認為提高老師的專業能力就夠了嗎?不,我覺得遠遠不夠!”

“老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員,我們不懷疑。問題是,只強調老師的專業發展,是不是能造就一個合格的乃至優秀的老師?老師自己作為一個全人的發展,也可能被忽視了。

老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專業”。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呈現你是誰,學生也在判斷你是誰。學生對你有敬意或瞧不起,反抗或喜歡,都不是僅僅因為你的專業,而是因為你的全部人格。

當然,沒有專業是不行的,沒有專業你連講臺都站不住。但是僅僅有專業,肯定也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老師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

“最後,我在說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老師,一定要做真人!一個有魅力的人!一個明白持續發展的人!”

老師從事的是育人的事業,作為教師,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樣地活著,他才能對別人產生影響,一種使其成為人的影響。自己活得像個人,並不是說像一個聖人,而是說你很真實、很努力、有信仰,你在為這個信仰踐行。

這裡的信仰並不是說你求神拜仙(漢初應該沒佛這個概念),而是你的心中有一個信念。一個值得你去奮鬥終生的信念,那個信念是上進的,是正義的,是值得他人學習的。

老師也會有缺點,有時候也會有衝動,但只要你是真實的,你會冷靜下來,孩子也會理解。所以我覺得跟人打交道,一定要做真人,不要去做一個假的人。

“只育才不育人”是個太簡單的事情。我覺得把“才”和“人”對立,是一種絕對兩分的思維方式,抬高了“才”,把它與“人”等而視之,這是大誤。

一個有才但是不做人事的人對社稷危害多大?我寧願他無才,但是我也不想我學校走出去的學生是一個對社稷有危害的人。起碼,這樣的人始終是一個真正的人。

其實老師真正的能耐是在育人的過程中,不難達到所謂的“才”的要求。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老師,而是每個老師都要堅信自己所從事的事業需要你去創造。教育的魅力是創造的魅力,是創造生命發展的魅力。

當然,這裡又要有學術,又要有人格。人格,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就是一個真誠,真誠是人格魅力的基礎,不是說哪一種人格才有魅力,我是這樣看的。

教育的魅力恐怕不僅僅限於老師已形成的人格與學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教師應是不斷追求自己生命的發展和完善的人,在幫助別人完善的同時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這樣的教師在我看來可能是比較有魅力的。

我自己追求做這樣的老師,這是一個與生命同在的無止境的過程。對人而言,我更關注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不是首先關注職業。其實職業的規範總是比較死板的,真正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魅力的教師,你應該是真誠的人,不斷髮現和創造的人。這樣的人,一定會有魅力。”

①參考:華東師大終身教授葉瀾:“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不只是“專業”,而是其全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