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時代皆受糧食不足之苦,雖然這冬小麥並不一定能夠讓百姓人人吃飽。不過這可以讓土地增產的東西就在鄉間野外,為何從沒有人去發掘、重視呢?

竇太后默然。

回神後問到劉啟:“不知陛下此次數給了允兒什麼賞賜呢?”

“孩兒已經將槐裡都給這小子做食邑了,並且我還免了槐裡五年的稅。”

竇太后聞言點點頭,顯然是對劉啟的安排比較滿意的。

“七歲了吧,允兒?”

“回祖母,正是,上個月剛滿七歲。”

“也不小了了,過兩年便把你和劉菱的婚事處理一下吧。啟兒你怎麼看?”

劉啟:“自然是聽孃親的。”

“王允:“。。。。。。過兩年我也才九歲好吧兩位大佬。。。!”

——————下劃線——————

轉眼又過去了四年,此時王允已經十二歲了。

這四年來槐裡的進步是巨大的,基本上只要六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已經全部進學。而當初王允的第一批“中學生”也帶著他的技術走進了大漢大多數百姓的嚴重。

現在的王允完全就是大漢的商業壟斷巨頭,大漢的酒樓,食鹽,鐵器。不說他佔十之八九,但是十之七八背後都有他王家的影子。

“最近我們漢興商盟情況如何?”

王允坐在依靠在一張鋪著巨大虎皮的問到來福。

“公子,現在我們的漢興商盟在大漢只要有利可營都有我們的分股。同時我們也按照公子的吩咐一直在扶持那些新小企業,不過這其中還是公子的那些學生在出力。我們只負責跑跑腿,給點錢,聯絡一下他們。”

“嗯,他們確實辛苦了。給他們工資加五成吧。”王允說到。

“公子這。。。”來福有些吃驚。

“他們該得的,自從三年前他們畢業後。因為熟悉紙張、鹽鐵的製作法。他們一直在外漂泊,這些年來都沒有回過槐裡,這是他們該得的。”王允看出了來福的不情願,解釋到。

“可是公子,這些年來差不多每年我們都給他們漲工資,這樣下去我怕他們控制不住自己啊。

我記得公子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有20%的利潤,商人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50的利潤,商人就會冒險;如果有100%的利潤,商人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300%的利潤,商人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放棄自己心中的良知。

我們已經給了他們很大的權利了,如果再表現的如此重視他們,我擔心。。。”

“哈哈哈,放心吧。他們不會的,畢竟我是他們的恩師啊。”

來福看見自己公子如此自信簡直不知道該說什麼,最後只好無奈的搖了搖頭。然後給王允彙報一下盈利狀況和一些新產業的開發就悶悶不樂的離開了。

看著來福失落和擔心王允也沒什麼好安慰的,他早就看出了來福已經到達他的極限了。畢竟奴僕出身,雖然有些小聰明,但是無奈見識不夠。雖然這些年他跟著王允學到了很多,不過卻沒有自己的判斷力。來福是一個合格執行者,但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決策者。

託著自己的下巴王允開始思考人才挖掘了,寫寫畫畫他最先在紙上寫下了“黃明、趙傑、衛君孺、錢守仁以及曹壽。”

黃明和趙傑是最學校建立初便表現出自己的不凡的,錢守仁則是一位王允後面在學校發現的人才。雖然才八歲,但是數學一道一點就通,甚至還能舉一反三,並且他對經商也十分感興趣。

曹壽是平陽侯送到這裡的,自從兩年前鐵爐與土炕的推廣使得煤炭的價值被開發,再加上他發現從王允這個“學校”走出去的學生好像都有不同於這個時代的活力,他就把曹壽也送了過來。

而衛君孺則是王允一直在培養的,可能是裙帶關係吧,他對自己這個“準舅子”還是十分照顧的。

但是想到曹壽的身份,他最後還是把曹壽的名字劃去了。在想到錢守仁及黃明三人的年齡也把三人名字給劃去了,看著衛君孺孤零零的名字王允也一陣心煩,最終也把他的名字也劃去了。

雖然培養了衛君孺很久,但是衛君孺總是讓王允感覺不是那麼滿意。他太謙遜,謙遜的對有身份的人就會隱約表現出些許奴性。

看著來福剛剛走出去的背影,王允不禁有些恨鐵不成鋼。“為什麼連我背後站著皇帝陛下這麼簡單的原因你都看不出來啊?”

最後無奈的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算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先讓這三個傢伙商議著處理吧,再等五六年那些小崽子也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