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又見面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秦法的信,本就深深植在黔首心中。
但秦法過於嚴苛。
任何懶惰之人,都會受到處罰。
可疲懶之心,人人都有,這是人之本性。
六國統一已經多年,天下萬民盼望著寬法緩政。
卻遲遲等不來。
只有一年比一年沉重的徭役和刑罰。
修了長城又要修直道,打了匈奴又要打百越,修了馳道又要修靈渠,修麗山園還要修阿房宮。
人們永遠看不到寬政的希望。
現在突然看到郡府這樣盡心盡力地為了農民好。
黔首們鼓手喝彩。
彷彿是在暗夜中,點起了一支火炬。
以前只有強徵徭役,哪裡聽過可以提前結束徭役回家務農的政策?
這不是希望嗎?
推行冬麥的事情,很快在整個太原郡進行得如火如荼。
不過也就是太原郡這種已經歸秦國統治五六十年的地方,才能夠推行這樣的政策。
若是放到太行山以東的很多舊燕趙國地,則沒有這麼容易。
尤其是燕國、齊國舊地,還存著一幫又臭又硬的老貴族咧。
始皇帝歷年從山東齊國舊地徵集糧食,千里迢迢送到上郡和九原。
其中光是路上的損耗,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其實這麼做,也不光光是為了給北征大軍供給糧食。
還有一重作用則是:
舊六國地中,以齊國地和楚國地最為富饒。
楚國還沒滅的時候,自己就整天叛亂和內鬥。
臨淄、琅琊、膠東幾郡,又是遊俠、豪強極多的地方。
只有讓這些地方的舊貴族手裡,沒有多餘的糧食,才能有效遏制叛亂。
將齊地之糧,送往上郡;將荊楚之糧,送往咸陽。
不只是調運糧食,也是穩定天下。
當然,北征大軍所在的這幾個郡,也著實是產糧太少。
必須得靠外糧輸送進來,才能夠用。
·
從太原郡往北到了九原郡,氣候則要冷一些。
嬴扶蘇帶著騎兵經過九原郡的幾個縣的時候,還能看到一些村子正忙著收糧。
不過,在九原郡徵收糧食,要比在太原郡困難得多。
九原郡這地方的治理,一直是個不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