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將一些貶謫的軍吏、官吏、貴族,發配到了這裡戍邊。

但又剝奪了這些人祭祀祖先和死後迴歸宗祠的權利。

基本相當於將這些遭到貶謫的人,開除了宗籍。

這在兩千年前的古代來說,是一種極其嚴重的處罰。

古人比現代人,要更加信奉祖先,也更加尋求祖先和上天的庇佑。

不讓祭祀祖先,死後不得歸宗祠,便是說明,這些人再不能受到先人的庇佑。

活著,是被宗族拋棄的無根之人。

死了,也是回不了鄉的孤魂野鬼。

魂不能歸其鄉,便要在這苦寒之地遊蕩,永世不得轉生。

這裡的人,不管活著,還是死去,都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完全是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

如同行屍走肉。

心裡沒了支柱和宗族,很多人也便喪失了道德和良心。

這裡的治安,也便如同之前孟榆說過的那樣,很差。

嬴扶蘇自己是不信這些封建迷信糟粕的,但古代人信這個。

這讓嬴扶蘇也不得不注意起來。

而這些戍邊之徒,又時不時要被徵召去充當徭役,修補長城和城牆。

或者被拉去維護秦直道和一些軍事設施。

再加上九原郡廣袤的草場雖然茂盛,但其實土地並不適合耕種。

冬天苦寒,夏天少雨乾旱。

所以九原郡的收成,要比太原郡差了太多太多。

在九原這樣的地方,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交織在一起的地區。

單純搞遊牧,是不行的。

單純去耕種,也是事倍功半的。

嬴扶蘇看到九原郡徵糧和耕種困難的情況後,若有所思。

守著這麼廣袤而肥美的草原,不能這麼浪費了!

戰馬可以大規模蓄養,其他東西,也可以養!

幾天之後,一路風塵的嬴扶蘇,帶著騎隊來到了九原縣。

七支騎兵營被嬴扶蘇留在了城外,安營紮寨。

從晉陽城出發北上的時候,嬴扶蘇去找蘇角告別。

卻忽然發現,蘇角帶來的這兩千騎兵,都裝備了嶄新新的馬鐙。

而且這馬鐙的形制,已經和自己八十幾名親兵的形狀,有了區別。

被蒙恬改進之後,更加適合騎兵使用。

嬴扶蘇當然是毫不客氣地,便‘繳械’了蘇角的騎兵。

給自己四支鐵騎營,換裝了嶄新的馬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