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目標(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生命降生,用嘹亮的哭聲宣告來到這美麗的塵世。每天也有人老去,在親人朋友的哭聲中走入另一個世界。
生活在塵世中的每個人,每天都在奔波忙碌著。所為的目的不盡相同,有的為升官發財,有的為生意興隆,有的為前程似錦,有的只是為了一口吃食,養家餬口。
一日三餐,不同的是質量,相同的是果腹。山珍海味雖好,多也無益;粗茶淡飯雖簡,更益健康。
衣服穿在身上,有光鮮亮麗,也有樸素大方,合體舒服最好。
食可果腹,衣可蔽體,活的實在,從容坦然,走路不怕夜黑,做事無愧良心,上行達孝父母,下至養兒育女,足矣。
所求不多,難的是慾望太多。
俗話說知足常樂,人又何時止步於知足?
多少人嘴上中庸,欲做飄飄欲仙之老莊,其身卻陷於慾望,或攀比、或心機、或奔忙於糾結,把好好的日子過的一地雞毛,活的很累。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從古至今,廚子這行當沒有被瞧得起過。雖然說三年大旱餓不死廚子,也只是側面評說,不是什麼褒裹之意。
歷朝歷代,成為御廚是牛逼的,天下廚子無數,給皇上做飯的能幾個?可以說是光宗耀祖門廳生輝,用老百姓的話講——祖墳都冒青煙了。
可是一個不小心或者是皇上的一個不如意,被殺頭的也不少,連個說理的地方都沒有。
在過去講,廚子和流氓、小偷屬於一個階層,都是下九流,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沒多少人瞧得起。拿搞物件來說,誰家姑娘要是嫁了個廚子都不敢對人說,嫌丟人。
現在雖然進入到二十一世紀,廚子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掙的錢也多了,但依然被稱為腦袋大脖子粗那夥的,和大款不沾邊,伙伕之列。
這行當,除了少數國營單位之外,社會上的酒樓餐館都是私營的,沒什麼五險一金和老保,更沒公積金,有的只是聘用時談好的工資和僅有的幾天休息,並且忙的時候休息還會取消,過年過節回不了家,站在熊熊爐火前炒勺翻飛,把思念化作淚,和汗水一起落下。
廚子掙錢多,但願意嫁給廚子的很少。
話說回來,打光棍的廚子也沒幾個,原因簡單——服務員多呀。
前廳的美女後廚的漢,一鍋裡吃飯嘛。
廚子的最終命運大都是自己開個店,養活一家老小。一老本實在灶臺上炒到退休的很少,畢竟這是個體力活,過四十就很少有老闆愛用了,五十開外還堅持炒菜的很少,除非食堂。
當然,也有像老譚這樣從廚子轉為管理的,做了經理或總監,沒了年齡限制,並且越老越吃香。
但這畢竟少數。很多廚子在三十五到四十五之間,不得不面臨人生的第二次選擇,是繼續奮鬥在灶臺上,還是開店創業。
這是無奈,也是現實,所有餐飲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現實是什麼?
存在的,且被認可的。
現實需要的不是固守,而是打破,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我們不妨細緻點兒的分析一下。
比如說十個廚子,一同炒菜到四十五歲,開始面臨下崗問題。十人中有能力創業開飯店的也就兩個,可以完美轉行的算一個,晉升管理者的一個,成為技術型名師的一個,剩下五個將會淘汰。
淘汰的怎麼辦?
大部分廚子都是從農村出來的。當初家裡窮,種地沒指望,在家的話甚至連媳婦都說不上,只能出來打工討個生活。
沒有誰生下來就是當廚子的,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離開家,離開父母?
這時候再讓他們這些拖家帶口的回到農村,有些不現實。
就目前來說,這些人之中百分之六十還是在飯店工作,炒不了菜了,放下大勺把當砧板,或者打荷,或者做粗加工,雖然掙得少,但也能維持生活。
剩下百分之四十有的做了零工,有的進了工地,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