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融合菜,關東養生酒。

一盤菜,一壺酒,一盤餃子,歲月悠悠。

老譚指明瞭蘇州第一家店的方向,這也是以後所有江南店的基調。他要讓東北餃子進駐南方,讓東北菜發揚光大。這樣說雖然有點大,但確實是他所想的,也是要做的。

二零一六年,對七四年出生的他來說已經四十二週歲,正是人生最佳的事業年齡。

這個年齡的人經歷了人生的坎坷,生活的磨鍊,歲月的洗禮。蛻盡了少年的稚氣,沒了青年的輕狂。成熟、穩重、責任、擔當與開創成為主導。

一個人的事業往往在這時候做的順利,容易成功。

老譚的一番話話把眾人的情緒點燃,每個人的熱情都很高,自然要說一些帶激情的話。

“師父放心,我一定好好幹,把第一家店做起來。”李爽最先開口。

老譚笑,他能猜到李爽會說這種有表決心意思的話。但他想要的不是這個,而是具體怎麼幹。

“好!”老譚給與肯定的點頭,緊接著問:“打算怎麼做?”

“努力做,好好幹。”李爽口直心快的說。

“你這是口號,我說的是具體的。”老譚依然笑著。

“具體的”李爽見師父這麼問,禁不住思考起來。

她思考,其他人也開始思考。因為她說的話也是其他人想說的,但老譚一說到具體後都把熱乎乎的頭腦冷靜下來,感覺有些衝動了。

酒桌瞬間安靜下來。

看大家不說話,老譚也不急,端起酒杯和古毅喝酒。

其實古毅也在想自己具體怎麼幹。

沒正式幹之前,他覺著王淑蘭能做的自己也能做,不照她差啥。並且運營管理不用操心,有人管,自己當好老闆就行了——甩手掌櫃的那種。

可是等飯店裝修上之後,隨之而來的買材料、買裝置、更名換照等一系列跟老闆有關事宜需要他去做之後,才知道開飯店不那麼簡單,不是有錢就行。

怎麼說呢,說實話現在的他已經進入狀態,想飯店事是自然的,只是還沒具體,不細緻。直白點兒說是有熱情沒章法,和很多頭一次開飯店的老闆一樣,隨著裝修趕進度,只抓眼前事,沒長遠規劃。認為長遠規劃是老譚的事,自己跟著幹就行了。

或者說掏錢就行。

剛才老譚的話把他的心氣又往上提了提,感覺有了方向,覺著老譚說得對,就得那麼做。可是話說回來,作為老闆,投資人,應該乾點啥呢?

像老譚說的,具體做什麼。

這是他沒仔細想過的。

“老弟,需要我做啥吱聲,你知道,我沒整過飯店,要是沒你我都不帶乾的。”古毅誠懇的說。

“做好你的老闆就行,穩住架,守住攤,搞好外圍,打通關係,開發市場,爭取三年之內十家店。”老譚說。

“這沒問題。”古毅說。

“那就好。”老譚轉而對大家說:“老闆可說了,三年十家店,各位是第一批,都是原始股,能不能做好就看大家了。”

這回沒人搶著發言,還都在想具體怎麼做的事。

“做屬於阿巧的融合菜,突出餃子酒,這是咱家的亮點。”老譚說完看向小高,“小高,你擔子不輕,這幾天再出去走幾家。記著,菜是做出來的,廚師是吃出來的。吃到品到才能悟到,悟到才能做到。

我給忠清打電話了,他明後天過來。來了後你倆一起研究,傳統菜不動,保留,這是特色。主要開發融合菜。出去吃,回來做,反覆研究。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啥時候研究好了啥時候算。

第一家店不著急開業,再說菜不行開業也白扯。給你倆兒一個方向:用東北菜的烹飪技法,使用本地原料,結合當地口味,做蘇州人吃了叫好,北方人吃了有回家的感覺的菜。

這就是融合,不用多,八道就行。”

“嗯,知道了師父。”小高說。

“別光研究熱菜,把冷盤、餃子也帶上。”老譚囑咐道。

小高點頭。

交代完小高,老譚轉而對李爽道:“做個策劃,把養生酒形成文化,沒開業就叫人們掂心上。記著和餃子掛鉤,把‘餃子酒、越喝越有’這個俗語宣傳出去,讓老百姓想吃餃子了就想到阿巧,想到阿巧就想到養生酒。”

“嗯,我也這想的,一個星期出小樣。”李爽說。

“還有,儘快招人,招到人馬上培訓。”

李爽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