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之餘老譚研究上了羊肉。

羊肉是國人食用的主要肉類之一,比豬肉和牛肉的脂肪、膽固醇含量都要少。相對豬肉而言,羊肉蛋白質含量較高,裡面有維生素B1、B2和B6,同時鐵、鋅的含量較為豐富。

羊肉性溫味甘,屬於溫補食品。能夠補腎壯陽,補肝明目,溫脾養胃。

在補腎壯陽這方面,可以有效治療陽痿、遺精、早洩,對腎功能不全的人來說可以起到滋補作用。中華美食早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人要養生需要懂得滋補,有時藥補不如食補。

在進行滋補的時候要注意食材與藥材之間的互補與禁忌,比如羊肉,在燉的時候加入少許熟地黃,對補腎起到增強作用。但不能加入半夏,如果在吃中藥期間裡面有半夏的成分就不要吃羊肉。

羊肉還有補肝明目的作用。肝開竅於目,肝不好的人眼睛就不好,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產後貧血、肺結核、青光眼、白內障有很好的效果。

眼神不好的人多吃點羊肉沒毛病,不愛吃羊肉吃羊肝也行,但記著什麼都不要過量,有時候補大勁了也不是什麼好事。

中醫講究陰陽平衡,人體自帶五行,自成宇宙,宇宙自是天地,天地自是人身,只有陰陽平衡了人才會健康。

同時羊肉還具有溫補脾胃和保暖的功效,所以在東北農村有“小雪殺臥羊”的說法。吃了一個秋天的草料到了冬天正是羊肉肥美的時候,這時候的羊肉香,趕勁兒。再說大冬天一下雪,外面啥活也幹不了,殺個羊坐在炕頭上吃著手把肉喝著小燒酒也是享受。對忙碌了一年的農民來說,這是最愜意的時候。

老譚想起以前研究的一道菜“大蒜紅湯羊肉”,當時賣得很好,後來不怎麼賣了。那時候對菜的理解程度不深,侷限於外形的美觀和淺顯滋味的表面上,沒達到對食材細緻分析與激發原料本來的味道上來。

現在對菜品的理解程度加深,不再停留在花裡胡哨的表面現象上,而是追求才的本質——追本溯源返璞歸真。

透過對街裡飯店的考察,羊肉做法有這麼幾種。烤、燉、炒、涮。烤有烤全羊、烤羊排、烤羊腿等,燉的幾乎都是手把肉,蘸著野韭菜花吃。炒的有蔥爆羊肉、鐵板羊肉、孜然羊肉等等。涮的就是火鍋,這大夥兒都知道。

他想在燉上下功夫,把“大蒜紅湯羊肉”升下級,形成一個滋味類的燉品。

大部分滋補類燉品都是清淡口,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他準備一反常態,嘗試一下紅湯辣口。他這麼做不是沒有理論根據的,透過在老憨山莊和藥匣子王老一段時間的合作學習,以及自己對藥膳的瞭解研究,只要把辣口運用的恰到好處,完全可以做到不破壞藥材藥理藥性,達到滋補的功效,並且提高菜餚的可食性。

反覆合計論證,辣口選的適中,處理得當,能激發羊肉香氣,並且和中草藥不犯衝,還能提高功效。微微的辣口起到刺激人味蕾神經的作用,大大增加食慾,在持續加熱的情況下會越吃越香,越吃越上癮。

研究歸研究,什麼都得實際操作之後才能知道確切情況。

開始試製。

主料選的是帶皮羊肋條肉,輔料配蒜仔、黨參、枸杞、熟地黃,功效主攻補腎壯陽。

首先把羊肉切成三厘米見方的色子塊,冷水泡去血汙,大蒜炸成蒜仔備用。

大蒜有殺菌抗癌的功效,同時能夠降糖降壓、開胃護肝,補腎利腎、保護心血管。

但是吃大蒜也有講究,不是什麼人什麼情況下都可以吃的。

雖然有開胃護肝的功效,但只是保護,如果肝臟已經發生病變最好少吃,甚至不吃才對。要是有青光眼、白內障、結膜炎、乾眼症的患者,最好少吃,對病症不好。

羊肉對青光眼、白內障有輔助功效,但是加入大蒜就不要吃了,這是應該注意的。

羊肉和大蒜同食,主攻的是補腎壯陽,加入熟地黃,有六味地黃丸的功效。

食補人體吸收快,藥食本來同源。

用郫縣豆瓣醬炒出紅湯,必須是四川郫縣正宗竹簍裝的老式豆瓣醬,紅油的不行,有工業元素在內,達不到效果。

泡去血汙的羊肉放入紅湯,小火慢燉二十分鐘,然後加入熟地、枸杞、黨參和蒜仔,繼續小火慢燉半小時。

待到香味飄出羊肉軟爛時閉火,裝入暖鍋,底下點上酒精膏,一邊加熱一邊吃。

袁姐喝了口湯說:“這湯不錯,看著紅亮,我省思得辣呢,沒成想一點不辣,還挺好喝,主要是沒啥羊羶味兒。”

蒙餐包師傅吃了一塊羊肉,品品之後說:“我感覺羊肉這麼吃比手把肉好,手把肉熱著吃還行,涼了沒法吃,膩人,還羶。”

老譚說:“它和手把肉兩個特點,你總吃手把肉,咋一吃這個覺著好。在口感上沒有手把肉好,這道菜的特點是不但能吃肉,還能喝湯,湯大補,營養全在湯裡呢。”

華清說:“喝不出中藥味兒,挺香的,客人能喜歡。”

袁姐又喝了口湯,問:“老譚,你這湯補啥的?”

老譚說:“補腎壯陽。”

“女的不用喝唄。”袁姐調侃道。

“女的喝一樣,主要是補腎。人的腎臟不單指腰子,它是一個臟腑,五行上講為水。腎臟很重要,不管男人女人,腎精強則壯,腎精弱則衰。腎好體不虛,腰膝不乏力。人們常說的腎虛分腎陰虛和腎陽虛有時間給你們講講中醫,藥食同源,透過飲食就可以調節身體,比吃藥管事。”老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