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賓館已經可以接待客人了,入住的第一批客人是八個年輕人,四男四女,開了四個房間。看上去是要開學的大學生,處在熱戀時期,開學的前同學聚會,相戀的人情難自禁,不敢在街裡的賓館開房,怕碰到熟人或者親戚,跑到這裡來浪漫。

現在的年輕人,真開放。十年前沒人敢這樣,二十年前得拿結婚證才行,三十年前這叫亂搞男女關係。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現在男女開房已經是見怪不怪的是,不開房才是不正常呢。

袁姐打趣的問老譚有沒有和鐵子開過房,老譚笑著說沒有,並且沒有鐵子。袁姐說那你可注意點,這地方的女人大方,尤其是蒙族女人,相中你跑都跑不了。

老譚心想要是真有那樣的也行,不反對在內蒙來個浪漫。

酒店還沒裝修完,賓館只是試營業,有知道的就過來住,不住也沒關係,主要是為了練兵。

這兩天廚房的人上來了,經過試菜老譚對廚師很不滿意。來應聘的都把自己說得的挺厲害,啥菜都會做,等真正一比劃就不行了,在老譚看來只是小飯店水平,把菜做熟了,沒啥味道,更別提特色了。

開業的時候袁姐想一炮打響,這種水平的廚師肯定不行。尤其開業,來的都是領導,這些領導啥樣老譚清楚,都是皇帝嘴。

試菜的時候袁姐、高廠長、張主任也在,他們品嚐之後也都搖頭。

金星銅業是大集團,還是通遼地區招商引資過來的,產業園是東北最大的銅產品交易中心,開個酒店菜不行說不過去,不說和高階賓館一樣,咋說也得差不多才行。

老譚說得從省城往這邊調廚師。但甘旗卡是個小地方,省城的廚師不願意來。袁姐說不行就出高價,老譚笑了,說出高價也夠嗆,一是不願意來,二是這地方做不長久,不管誰負責也不可能在沒生意的情況下長期僱用一個價位很高的廚師在這炒菜。

既然知道幹不長,也就一兩個月,誰能把本來幹得好好地工作辭了到這來。再說老譚也幹不出那事——明知道幹不長還往這介紹人。

但既然接手了就得想辦法解決,不能把問題留給袁姐。

他說:“放心,啥都能搞定,沒問題,放心交給我。”

透過兩個多月的合作袁姐對老譚已經非常信任,她笑著說:“有你我放心,沒你老譚解決不了的事。”然後想到什麼,說:“晚上去街裡吃烤羊腿,高廠長請客。”

說到烤羊腿老譚想起蒙餐的事,應聘來的蒙餐師傅姓包,三十歲,蒙族人,蒙餐做得很好,已經錄用了。當初買餐具的時候沒買蒙餐的,包師傅要求進些,老譚答應準備到通遼去買。

對袁姐說:“袁姐,還得買部分蒙餐用的餐具。”

袁姐說:“買吧,需要多少錢說個數,明天我拿給你。後天我回遼中總部開會,你領著去買。”

老譚說:“行,沒事。”

俗話說好人好命,困了有人送枕頭。關東人家的李忠清兄弟二人的妹夫也是廚師,家是通遼的,一直在省城工作,菜做得不錯。這兩天下來了,準備回老家通遼。李忠清的弟弟李華清覺著在關東人家幹著沒意思,加上老丈人家也是通遼的,於是和妹夫準備回通遼待兩天,如果通遼有什麼好活準備在通遼幹也行。

李忠清透過張麗知道老譚在甘旗卡工作,於是叫他弟弟華清給老譚打電話,叫華清回通遼的時候到甘旗卡看看老譚,儘儘地主之誼。老譚在關東人家乾的時候和他們弟兄處得不錯,他們也很尊敬老譚。

華清和他妹夫孫海成了之後和老譚吃頓飯喝點酒,在酒桌上談起來酒店的是,華清說反正現在沒活,可以和妹夫在這裡幹兩個月,等老譚啥時候撤就一起撤,能幹到春節最好了,可以在通遼過年,離家還近。老譚當然高興他倆在這幹,有他倆菜品質量能保證,華清跟老譚合作過兩個月,對老譚的菜品和打法都熟悉,還容易上手。

廚師問題就這樣解決了,不但解決了廚師問題,華清妹夫孫海成還順便介紹來個冷盤師傅,手藝很好,解了老譚的燃眉之急。

現在廚房就差一個麵點師傅了。袁姐的意思麵點不上那些樣,她愛吃餃子,準備上餃子。這個老譚拿手,從鶴雨軒到臨江軒,再到青花閣,一直研究餃子了,並且培養了好幾個調餡師傅和不少餃子工。

他想到了王紅,於是把電話打過去。王紅二話沒說就把關東人家的工作辭了,坐車來了甘旗卡。

廚房人員全部到位,現在還差前臺的經理和領班。

在招人這塊說一下,一開始老譚以為以金星銅業這個招牌來招人應該好招,畢竟是大企業,工資有保證,待遇相對來說比街裡的私人飯店要好,有滿勤獎有休息,還有加班費,家遠的提供住宿,住宿條件沒的說,一個寢室四個人,有電視有網路,還能洗浴。

這樣的條件應該好招人,可實際情況並不這樣。這裡位置偏是一方面原因,甘旗卡畢竟是個鎮,雖然八萬多人口,但居住在街裡的並不多,也就一萬多人,大部分都分散在周圍的村村落落、蘇木嘎查。每家每戶的孩子也出來打工,但不在本鎮,都喜歡遠走高飛,去了內蒙首府呼市,或者去了臨近的省城,那裡畢竟是大城市,年輕人出去一回,當然都往大城市奔了。

留在家裡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或者是走不開的中年人,年輕人很少。街裡的年輕人幾乎都是有正式工作的,不可能出去打工。就連在銅廠上班的大部分是三十五歲以上的,二十多歲的很少,幾乎沒有。

拿招客房的服務員和房嫂來說,就很費勁。原打算找兩個三十多歲、形象姣好、幹活乾淨利索的,可是來應聘的都是四十五歲以上的家庭婦女,形象暫且不論,主要都是蒙族人,漢話不流利,還不認識漢字。除了這些還不能上全天班,晚上五點得回家做飯,有的還得接孫子。

這當然不能用。

最後透過巴特在庫倫找了兩個三十多歲的蒙族女子,離婚的,沒啥拘絆,能在這住,也很喜歡這份工作,才得以解決。兩個人一個叫烏蘭,一個叫塔娜,漢語說得不太流利,能夠正常交流。幹活也更乾淨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