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前期準備(第2/2頁)
章節報錯
倆人在穿衣打扮上和漢族人沒什麼區別,塔娜比較前衛,烏蘭莊重一些。
酒店的服務員和傳菜生年不能招年齡太大的,可是年輕人很難招,來應聘的都是將近四十歲的女的,最年輕的三十歲,二十多歲的根本沒有。
蒙餐包師傅說街裡飯店也大都如此,就是有小姑娘也都是家在街裡的,離飯店不遠,家裡大人能放心些。來這裡工作離家遠,晚上下班天黑,小姑娘不敢一個人回去。在這住的話家裡人也不放心,甚至不讓。如果讓的話就允許孩子去外地打工了,不至於留在家裡。
沒辦法,只能是矬子裡拔將軍,挑形象好的、年輕的、會寫字能開選單能用點菜寶的招。最後招了五個三十多歲的女服務員和兩個傳菜員,傳菜員也是女的,四十歲左右,形象不好但體格好,能幹活。小小子壓根兒沒招上來。
自從我們的國家進入到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之後,八幾年開始計劃生育的那一代人開始成為年輕人的主力軍,其中有著九零後。
改革開放三十年,社會發展迅速,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過上了好日子。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老話成功的被打破,七十歲不再是一道坎兒,而是正常現象。八十、九十歲的老人逐漸增多,並且健健康康,就連百歲老人也不在少數。
成長起來的八零、九零後不像七零後人那麼密實,同時城市裡各行各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農村出來的孩子到城裡打工,飯店、建築隊不再是唯一選擇。可以選擇的行業很多,機會也很多。像售樓處、理髮店、美容院、工廠、藥店等等,這些地方不比飯店掙得少,並且比飯店輕快,大部分孩子都願意到那去。
飲食服務業能夠容易招到年輕小姑娘小小子的場所也有,比如歌廳、洗浴中心、酒吧、清吧等,這些地方年輕人愛去,一是自由,管的不嚴,二是那地方能玩,比較享受。
從一零年開始,飯店服務員開始進入大齡化,轉入服務大姐和服務大嫂階段,平均年齡在三十歲以上,並且還在持續增長。
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服務員、傳菜生有了,吧檯是袁姐的一個遠房表妹。還差一個經理和一個領班,實在有點難招。老譚沒辦法又招了兩個服務員,準備在這些人中自己培養,不再外聘。
考慮到開業那天領導全來,不能掉鏈子,得把菜品和服務做好,於是給張麗打了電話,叫她在開業的時候把周曉梅派過來幫兩天忙。
張麗爽快答應,並且說順便再給派過來幾個服務員,一定幫著把業開好。
搞定這些事之後開始給廚房人員培訓菜品,給前臺人員培訓服務。由於酒店正在裝修,所有員工沒正式上班,培訓期間是早九點到下午四點。
老譚做培訓沒問題,屬於專業,並且講話幽默,結合實際,大家都很愛聽。雖然前臺都是三十歲往上的家庭婦女,但老譚也有辦法培訓,講些她們愛聽的,結合家裡做家務的情況,轉移到酒店服務上來,只是在語言和行為上規範一下,這些女的也都接受,並且學的挺快。
用他的話說就是家裡來客了,該咋招待咋招待,微笑一些、熱情一些、能說會道一些,把家裡好吃的猛給客人介紹,好喝的拿出來給客人喝,叫客人滿意為目的。
七個服務員裡有五個是蒙族,其中一個叫圖雅琪琪格的問客人要叫喝酒怎麼辦?老譚問在家來客人的時候怎麼辦的?
圖雅琪琪格說:“跟著一起喝,喝高興了唱歌。”
“那咱們也喝,喝高興了唱歌。”然後問:“你會不會唱歌?”
圖雅琪琪格大方的說:“唱歌誰不會,我給你唱一首。”
說完這位蒙族女人沒有矯揉造作,開口唱了一首下馬酒,歌聲動聽,嗓音嘹亮,在沒有伴奏音樂的情況下十分悅耳嘹亮,給老譚的感覺就是原生態。
這才是真正的歌聲呀,他心裡感嘆著。
在培訓的時候老譚深入淺出,講專業知識的時候加進進如何做人做事。從感恩孝道開始滲入,有時講著講著把人打動,淚點低的會不由自主的流出眼淚,深深感動。
“咱們人呀,不容易。從懷胎到落地,從屎坑到成人,都是老媽把咱們一點一點拉扯成人的。知道一輩子給人家賠禮道歉的誰做的最多嗎?咱們的老爸老媽。小時候咱們做錯事,惹禍了,雖然害怕,但第一個想到的就會回家找媽媽。而我們的老媽,我們的老爸卻得揹著我們去給人家賠禮道歉,低三下四的說好話,還得挨著人家的白眼,陪著笑臉。”
“等我們長大一些,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的時候,最先頂撞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們的父母。說句實在話,我和大家都是同齡人,都有孩子。問一下,當我們的孩子不聽話頂撞我們的時候是不是非常生氣?當孩子放學沒有按時按點回家是不是非常著急、擔心、惦記,胡思亂想,恐怕孩子發生點啥事?當孩子終於回來之後心才放下,要是見不到孩子連飯都不想吃,甚至不能睡覺?”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我們當了父母對孩子有了惦記和著急,有著希望和期盼。親愛的姐妹們,現在,此時此刻,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多少年前,我們不也是父母的孩子嗎?我們的父母不也是像我們一樣,為我們惦記、擔心、著急嗎?可是那時我們如何對待父母的?叛逆、反抗、頂撞,甚至是不削一顧。當我們被孩子氣得偷偷抹淚的時候,你可知道,我們的父母曾經為了我們偷偷地掉過多少眼淚呀?”
“別的不說,現在我們為孩子過個生日可以大擺宴席,把親戚朋友都請過來吃喝一頓,在吃喝的時候看著孩子長大心裡充滿欣慰,同時為自己生他那天吃的苦頭也會暗自流淚。是呀,兒的生日孃的苦日,我們有時會忘記自己的生日,卻不能忘記孩子的生日,當我們為孩子慶祝為他祝願的時候多希望聽到孩子說一句‘媽媽辛苦了’。”
“我們是會忘記自己的生日,可是在這個世上有一個人像我們能記住孩子生日一樣記住我們的生日,不是別人,就是生養了我們的母親。我們可曾對給與我們生命並把我們養大成人的母親、父親說過一句,‘爸、媽,你們辛苦了——’”
“永遠記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之所以有今天,活的像個人,是很好的遺傳了父母的基因和做人的品行。有多人喜歡上山拜佛,進廟燒香,以求佛祖保佑。可是,親愛的兄弟姐妹們,你可知道,生養我們的阿爸阿媽,老爸老媽才是真正保佑我們的活菩薩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不要等到那時候才想起孝敬父母,世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道,如果想自己老的那天兒女孝敬,安享晚年,趁父母健在趕緊行動,這才是我們為人子女所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