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店開業半月後,星期一到星期四平均一萬六,星期五到星期日能達到兩萬,生意穩定在了一萬七到一萬八之間,

這樣火爆的生意叫人羨慕。

開業後的第三個週六,張宇邀請了武裝部趙部長和東城區的公安局孫局長,燕子邀請了食藥局局長託婭達娃,老譚邀請了大德,七個人在二樓包房小聚。

趙部長和張宇是老朋友,上次和老譚相談甚歡,酒量相當,彼此留下很好的印象。倆人見面都很高興,加上老鄉的關係,十分親熱。

孫局長,張宇老鄉。四十多歲,身材魁梧,雙眼炯炯有神,不怒自威。當兵的時候和張宇一個連隊,張宇是兵,他是指導員。轉業後到地方當了派出所所長,由於工作突出,提升為分局副局長。這次調到呼市當正局長,屬於升官。

託婭達娃,四十歲上下,個兒比較高,典型的蒙古族女人。身材豐滿,容貌中上,引人注意的是眼睛很大,非常漂亮。人很隨和,能說能笑,屬於開朗樂觀的那種。

內部訊息,她是紅色背景,別看是食藥局局長,但市裡區裡領導都給面子。

整個桌上比較特殊的當屬大德了。這位呼市人敬仰的存在,老百姓幾乎很少見到廬山真面目,就連市裡、區裡的領導想要見上一面都很難。除非是每年燒頭柱香的時候進到寺裡問佛,探討一年的民生之策,才會有緣相見。

大德修佛,並非不問世事。恰恰相反,他比誰都關心,一直不余余力的為老百姓做事。這麼說可能不被人理解,覺著一個出家人除了吃齋唸佛誦經禪坐外能做什麼?

俗話說佛渡有緣人,慈悲為懷,叫人離苦得樂。進廟燒香拜佛的不只是老百姓,那些達官顯貴、成功人士也去,甚至比老百姓更虔誠。

修行到大德這個層次,世事幾乎看透,深知百姓疾苦。自是用智慧影響那些有影響的人物,間接的為老百姓造福。

人呀,不是不求功,不求利,不求名。

世事看開了,像大德那樣,導人開悟,開啟格局,引人求得百年利、千秋功、萬代名豈不更好。

趙部長、孫局長和託婭達娃對能和大德在一起吃飯都感到很榮幸,這可不是什麼人都能請動的。榮幸的同時也很納悶,用探尋目光看著老譚、燕子、張宇,那意思你們誰這大能耐把大德請來了。

大德看出三人的疑惑,先是笑了笑,說:“我和譚師傅有緣,幾年前就認識了。”

噢——

三個人不約而同的看向老譚,有些羨慕。

老譚倒無所謂,熱情的招呼大家喝酒吃菜。

有大德在場,其他人都很拘謹,放不開酒量,吃的很是斯文。

俗話說主不喝客不飲,老譚先滿臉帶笑的舉杯對趙部長說:“趙老,挺長時間沒見了,咱爺倆兒乾一杯。”

趙部長用分酒器把杯子倒滿。

在呼市的酒桌上人們習慣用分酒器,分酒器相當於二兩的小酒壺,每人面前一個。杯子很小,相當於過去的酒盅,三杯一兩。

給人倒酒時不直接倒進杯裡,而是倒進分酒器。喝的時候拿分酒器把酒倒進小杯,一杯一杯的來。敬酒的話一般都是連喝三杯,也就是一兩酒。然後對方回敬,也是三杯。

這邊老譚和趙部長喝酒,那邊燕子和孫局長、張宇和託婭達娃相跟著進行。

每人連著六小杯二兩酒下肚,臉熱起來,熱情隨之高漲,來了情緒,有了氣氛。

老譚對大德說:“大德,我們喝酒你吃菜喝茶,那盤是純素餡餃子,特意給你包的。”

大德笑著說:“不用客氣,我隨意。”

“酒是五穀所釀,你吃五穀,也是喝酒了。”老譚開玩笑。

“我倒是不戒酒,只是年歲大了,喝了心臟受不了。”大德說。

趙部長舉杯敬大德,“師傅,我喝酒,你喝茶就行,敬您一杯。”

大德微笑,先沒喝茶,對趙部長說:“咱倆雖沒見過,但聽說過你,行伍出身,省城人,為人耿直。從紅峰調過來的,若是肯低頭,應該是自治區公安廳廳長,呵呵,沒辦法,到了武裝部。”

趙部長臉黑了一下,說:“吃虧在脾氣上,沒辦法,生就的骨頭長就的肉,改不了。過年就退了,告老還鄉。”

大德端起茶杯和趙部長碰了一下,喝了口茶,趙部長把酒乾了。

趙部長是經歷過戰爭的人,從自衛反擊戰前線下來的。去的時候是連長,回來是團長,轉業到地方任紅峰市公安局副局長,後調自治區任武裝部部長。至於沒能當上公安廳廳長如大德所說,耿直所致。

趙部長敬完大德,其他人也都相跟著敬,大德以茶代酒和眾人喝了。

燕子性直,問大德:“師傅,你們喇嘛是不是讓喝酒吃肉?”

“有喝酒吃肉的,個人修行。”大德笑著回答。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趙部長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