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把事做對了,啥都順風順水,餓了會有人請吃飯,困了會有人送枕頭。

周曉梅上班後張麗很快就下來了。

張麗是主動下來的。說實話老譚離開關東人家之後她就沒心思幹了,一方面是看不慣徐總的趁人病要人命的做法,另一方面是已經做了四年,有些累了,並且工資也沒怎麼上漲,做的有些鬆勁兒,沒啥奔頭。

她下來後沒打算馬上找工作,先是回老家看看爸爸和弟弟,在家待了一段時間,給自己減減壓。回到省城後又約了幾個好友到海邊玩了兩天,然後四處走了走。

直到老譚知道她下來後邀請她加入阿巧餃子館,她才過來。

張麗的加入讓老譚如虎添翼,把前臺做了調整。

李爽和華清同時調入黃山路店,張麗和忠清留守老店,張麗被任命為服務總監,兼職營銷。

兩個老闆的工作也清晰幾分,燕子負責外圍和市場開發,就是找店面談店面,豔華還是負責後勤和行政。現在三家店了,賬目上得找個專職會計,豔華說她想學學,但不是要幹,主要是懂。老譚贊同她的想法,於是豔華報名參加了會計培訓班,並且找了一名專職會計。

華清媳婦接替了豔華的工作,負責採買和庫房。工作倒是不累,但是得細心,時間也很自由,不耽誤照顧孩子,這叫華清兩口子很是感激。

說話間進了十二月份,黃山路店的裝修已近尾聲。

這天老譚正在老店廚房和忠清研究一道五花肉的蒸制菜品,張麗過來問還要不要餃子工,外面有一對母女應聘的。

老譚說要,隨後和張麗一起來到前廳。

這對母女一看就是南方人。媽媽四十多歲,很瘦小,短髮,臉色稍稍有些營養不良的蠟黃。女兒十七、八歲,發育的挺好,比媽媽高些,很清秀,一雙大眼睛分外吸引人,清澈得如一汪湖水。

看著女兒老譚想用,但是看媽媽有些不想用。太瘦小了,並且還有病態,餃子工也不是個輕快活,他怕這個媽媽幹不了。

“我就是瘦,體格行,啥活都能幹,沒事。”媽媽說。

“那你的身體”老譚猶豫著問。

“我媽沒病,就是體格小看著像有病似的,真沒病。”女兒說。

聽女兒這麼說老譚動了惻隱之心。因為誰都能看出來這是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女兒為了照顧媽媽,要在一起幹活。如果不用媽媽,她也就不幹了。

於是老譚答應先試用這對母女一個星期,行就留下,不行的話也沒辦法,試用期照常有工資。

母女倆很高興,連說謝謝。

老譚把母女倆領進餃子間,先叫她倆兒看看工作環境,熟悉一下,第二天好來上班。

等母女倆看完餃子間出來,準備回家的時候女兒突然問老譚:“叔叔,你是不是在濱海乾過?”

老譚一愣,點了下頭說:“幹過。”

“你”女兒有些猶豫,又像是在回憶,囁嚅的問:“你是不是去過一個廣場,給過一個要飯的小孩錢”

老譚在腦袋裡回想了一下,有這麼回事。他剛到濱海沒多久,在一個休息日去了離寢室不遠的三八廣場,在那碰到一箇中年婦女領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在廣場上的跟人要錢。

中年婦女一臉的疲憊茫然,接近麻木的一隻手牽著孩子,一隻手向人們伸出,嘴裡說著:“好心人,孩子好幾天沒吃飯了,給點吧”

小女孩蓬頭垢面,軟綿綿的跟在媽媽身後,睜著一雙清水般的大眼睛,看了叫人不由然的心疼。

老譚是去廣場買吃的,準備回寢室喝酒。

碰到了要飯的母女,看到了小女孩那雙大眼睛。

他有些心酸,把買完吃食後身上剩下的所有錢和手裡的大餅子一起給了這對母女。清晰的記得小女孩從他手裡接過大餅子之後向他行了個禮,然後就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

再然後,他回了寢室,把這事就忘了。

一晃十多年了。

他忘了,可那個小女孩沒忘,一直記著一個光頭叔叔,給了媽媽一把錢,還給自己一個大餅子。就是那把錢讓她和媽媽不用在橋洞裡過夜,還買了車票,來到省城尋找親戚。

她永遠都記著那個光頭叔叔。

老譚看著眼前的女孩,說:“給過,在三八廣場。”

“真的是你呀,叔叔——”女孩瞬間眼裡有兩坨熱乎乎的東西流出,雙腿一軟,跪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