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流程標準(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夥兒該幹啥幹啥去了,老譚把王淑蘭、崔凱、李旭三人留下。
“還沒完事呢,彆著急走。”老譚說。
“還有啥事?”崔凱一臉疑惑的問。
“現在知道疙瘩湯咋做好吃了,我問一下,如果現在客人點疙瘩湯,怎麼做?”老譚問。
大夥兒剛學完都知道咋做,你瞅我我瞅你,那意思誰先說。
老譚問王淑蘭:“王姐,現在你接到一個疙瘩湯單子,怎麼做?”
王淑蘭說:“叫負責的和麵,切配料,全都準備齊了拿到崔凱這,他做。”
“好,沒錯,我問你,從接到單子到全部配完需要多長時間?”老譚問。
王淑蘭想了一下,以前疙瘩湯只需要和麵、切西紅柿和小白菜,一個人整五分鐘完事,現在還得切架豆王和土豆丁,全下來得八分鐘,於是說:“八分鐘。”
老譚說:“好,就算八分鐘。你們麵點配完送到崔凱這。崔凱,到你這多長時間能做出去?”
崔凱說:“要是沒有別的菜,五分鐘就能做出去。”
老譚也不反駁,問道:“你們好像忽略了一個步驟,酥雞呢?誰醃?誰炸?誰切?也是現來現做?要是這樣的話我估計一個小時也做不出去。”
是呀,還有酥雞呢,怎麼把它忘了。王淑蘭和崔凱互看一眼,開始考慮酥雞的事。
王淑蘭想醃雞肉和炸雞肉應該由崔凱負責。崔凱想疙瘩湯是主食,所有準備工作應該由麵點完成,包括酥雞,他負責做就行了。
兩個人想的都沒錯,往往是都沒錯的情況下才耽誤工作。
老譚清楚這倆人咋想的,在廚房幹這些年,太瞭解廚房人的心理了。
往往研發一道新菜,或者是改進一道菜,所有人都會學習,並且把學到的變成自己的。可是當要求按著新的流程去操作的時候,都不願意接受,認為增加了工作量,明明能做過來了也說做不過來。
說白了就是讓自己學手藝行,多幹活堅決不行,除非是漲工資,要不然免談。
這時候需要重新設定流程,把工作分解開,進行細化,把每個步驟都找到責任人。這樣工作才能進行下去,並且做到標準。
人只對自己負責的事情上心,並且想方設法的做好它。
如果麵點間有火源,疙瘩湯這個工作很容易安排,把麵點教會,叫她們按著標準操作就行了。問題是麵點沒火源,得由兩個檔口聯合完成,就得把工作安排得詳細具體。
老譚說:“現在麵疙瘩解決了,如果再把酥雞解決了,那疙瘩湯八分鐘上去是可能的。來,咱們現場捋一捋,把流程捋好了,標準定下來,這樣工作才好幹。”
三個人等著他往下說。
“第一步,麵點和麵,每天早上和出二十份的,拿到崔凱這,崔凱負責全部漏出來,然後用涼水投涼,送回麵點;
第二步,麵點把投涼的麵疙瘩分好裝袋,裝保鮮盒,進保鮮櫃保管;
第三步,麵點負責切好架豆王和土豆丁,送到崔凱這,崔凱負責炸好,然後送回麵點保管;
第四步,崔凱負責醃漬雞腿肉並炸好、切好,送麵點保管;
第五步,麵點備好西紅柿和小白菜。
第六步,選單下來後,麵點按照投料標準把主輔料全部備好,送到崔凱這裡製作。
這是整個疙瘩湯的製作流程,按著這個流程操作不會出現壓菜催菜現象。準備工作做的好,從下選單到上菜只需要八分鐘,我說的清晰不?”
“清晰。”三個人同時回答。
“王姐,疙瘩湯的標準就按今天的來,都記住了吧?”老譚問王淑蘭。
“記住了,放心,回去我就教她們。”王淑蘭回道。
“只要準備工作到位,來多少菜都不怕,一個菜一個菜做去唄,不帶催菜退菜的。”老譚說。
三個人認可的點頭。
“好了,我把疙瘩湯的流程和標準形成文字,列印出來,形成標準菜譜,以後誰做的話看一遍就會了。今天就到這,撤吧。”
老譚相信改進後的疙瘩湯能夠熱賣。他倒不是想用疙瘩湯來開啟局面,這只是提升菜品質量的第一步。
透過疙瘩湯向廚房人傳遞一個訊號,以後每道菜都要做工嚴謹,精求細節,有流程有標準,出去的都是精品。
現在熱菜八十道,這八十道菜中有很多菜沒達到口味要求,質量需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