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譚要一道菜一道菜研究、提升、規範。從選料、刀工、切配、投料、輔料搭配到初熟加工、烹飪技法、火候味道,再到裝盤、餐具選擇等各個環節都要細化,做出流程和標準。

這是一項艱鉅任務,任重而道遠,沒三個月幹不完。

幹不完也得幹呀,在餐飲業摸爬滾打十六年,三十七了。按理說這個年齡的廚師大部分都自己開飯店了,不開飯店的都是在餐飲業有所建樹,成績斐然。

關東人家是老譚回到省城接手的第一家飯店,要想在省城站穩腳,開啟局面,必須把它做好,做到省城人都知道三臺子有個叫關東人家的農家院,得到所有餐飲人的認可。

想做到這一步,現在的工作是打基礎。

老譚計劃先給菜品規範升級、提升質量,同時把一些賣的不好的菜淘汰掉,新增一些具有農家風味的土菜。如農家炒乾菜、地瓜皮炒雞蛋、幹椒皮炒拆骨肉,老家豆腐等等。

另外川湘菜做的不夠地道,需要加強,準備把老油和麻辣料製作出來,然後把小炒黃牛肉和乾鍋菜上去,豐富湘菜品種,做出特色。

上小炒黃牛肉需要從長沙發貨。菜品要想有特色,食材很關鍵,只有原產地的才能做出原汁原味。從長沙發貨的話先和王剛溝通一下,估計問題不大。

冷盤已經定好了上農家手工製品,現在就等後面小廚房完工了。

麵點先往後放一放,把熱菜、冷盤穩定下來之後再著手面點。

老譚把整個廚房工作大體在腦子裡計劃好之後,思路又回到菜品上來。所有菜品都得像疙瘩湯一樣,做出流程和標準,這樣才能保證出品質量和上菜速度。

規範菜品需要水磨功夫,著急不得。

每規範一道菜品,把製作的流程和標準作出來,形成菜譜檔案。熱菜是熱菜的、麵點是麵點的,冷盤是冷盤的。讓每個員工熟記自己所負責的流程與標準,並熟練操作。

然後不定期的檢查考核,讓員工形成記憶,養成按流程操作的習慣,達到標準,這樣出品才會穩定。

有穩定的出品才會吃出回頭客,拉住主道,進而鎖定客戶。

當被鎖定的客戶開始進行重複消費的時候就有了口碑,口碑有了,生意也就火了。

菜品質量是飯店的根,最主要的,越是主要的越不能著急。

老譚深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他所面臨的除了菜品之外,還有技術力量的問題。廚房除了李旭、李忠清哥倆技術好一些,其餘幾個廚師都不行,等四個貼廚就不用提了。

但進廚師很費勁,也沒考慮,原因和王剛說的一樣,工資太低,沒人能來。

哎,就用現有的吧,技術不行教唄,沒別的辦法。現在菜品都分配到了個人頭上,不要求別的,只求每個人把自己負責的做好做精就行。

思考完菜品的事,開始思考整個廚房的管理。

現在是和王剛一起管,雖然真正管理的是自己,王剛負責外圍事務,但做什麼決定不能把他落下。廚房是他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和老闆幹了這麼多年,屬於元老級人物,論威望自己不如他。

這一點老譚還是有自知之明,都是幹廚房的,有些事不用多說。儘量把王剛上擺,不叫他覺著沒了位置,或者是不把他放在眼裡。

都是給老闆打工的,沒什麼利益之爭,道理在那明擺著,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倆人只有合在一起,像一個人似的工作才好開展,才能做出成績。

老譚把剛才想好的又在腦袋裡過了一遍,感覺沒啥遺漏的,於是找到王剛和他說出自己的規劃。王剛認可老譚的規劃,倆人把大方向定好之後,說到了從長沙進黃牛肉的事。

“那就進唄,進原料這事不用跟徐總說,你看他在工資上摳,在原料上舍得花錢。進什麼原料,在哪進他不管,就一個原則,把菜做好就行。”王剛說。

老譚說:“那就行,我把電話號碼給你,你直接跟長沙聯絡,需要進啥我拉個單子。”

“行,譚師傅。還有,我發現老式鍋包肉現在賣得火,咱家也做唄。”王剛說。

“行呀,現在人們不愛吃用番茄醬做的,吃來吃去又吃回去了。”

“老式鍋包肉我沒學著,是不是得用土豆粉?”

“嗯,溼土豆粉,回來自己漲發,做出來好吃。好像咱們省城沒有,得在吉林發貨。”老譚說。

“明天我拉完水泥沙子出去打聽打聽,有幾個哥們現在做的就是老式鍋包肉,問問他們從哪進的,咱們也進點兒。”王剛說。

“行,這事你辦,進回來我就著手改進做法,這我強項。”老譚笑道。

王剛說:“譚師傅,只要是菜的事你就放手幹,需要啥跟我吱聲,我做菜不行,幹別的,掏蹬點兒東西還行,這我強項。”

“咱倆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