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學而時習之(第2/2頁)
章節報錯
知道了企業最初的競爭是技術,然後是人才,到最後一定是文化。
透過學習搞明白一件事,客人進店消費不是吃飯那麼簡單,還有就餐體驗和文化感受,美食不但是“食”,還要“美”。
把飯店當成一杵子買賣做,生命力不會太長。
中國飯店的平均壽命是三點年。五年以上的飯店佔百分四十,十年以上的飯店百分之十,三十年以上的百分之五,百年以上的飯店不到百分之一。
這是擺在所有餐飲人面前的一個現狀。中國是美食大國,美食源遠流長溢滿中外,但是百年老店卻很少,遠沒有我們的鄰居日本多。
為什麼?都是錢在作怪。
徐總在朋友的推薦下報名了國學班和總裁商學院。透過第一階段的學習進步不少,感覺自己的心胸開闊了,格局漸漸開啟,思維發生了巨大改變。認識到以前的管理已經落伍了,不但落伍,並且是死路一條。
如今不再是能人管理的時代,而是團隊合作共創共贏的時代。老闆和員工之間不再是簡單的僱傭關係,而是合作關係,是合夥人。再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的老闆不行了,只是個投資人。
自己拿錢投資一家飯店,把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件大夥都喜歡的事,共同創造財富。
徐總在學習班認識了幾位做飯店的同行,在和他們溝通的時候發現自己學晚了,人家早就開始學了。不但自己學,還把店裡的管理人員帶過來一起學。
其中一個老闆分享說高管們學完之後不但自己成長,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際工作之中,管理上去了,員工的工作態度有了很大改變,要離職的員工也不離職了,營業額也相應的得到提升。
徐總想也得和人家學習,叫店裡的管理人員來接受培訓,他們進步了員工才能進步,飯店才能發展起來。
想到讓管理人員來學習,同時也想到了學習費用。一個人學費是一千八,店內八個管理人員,加在一起是一萬四千四,數目不小。
不知道別的飯店管理人員來學習是自己掏錢還是老闆掏錢,他想問一問。
省城著名火鍋店的王老闆是帶著管理團隊來學習的。徐總來到跟前兒,先是和人家閒聊幾句。
王總說:“我聽說三臺子開了家大型農家院,和那家老院子有一拼,有時間過去坐坐。”
徐總說:“老大哥過去一定熱烈歡迎。”
王總問:“感覺怎麼樣?是不是收穫挺大?”
“收穫挺大。”徐總點點頭,然後問:“王哥,我看你是帶管理人員來的,他們是自費嗎?”
王總聽出徐總的意思,笑笑說:“老弟,讓咱們花錢還不願意來呢,他們能捨得花那錢?咱們學完了不能親自去管,他們是直接管理者,給他們投點兒資值。”
王總拍了拍腦袋繼續說:“以前咱們都把錢花瞎了,淨投資脖子以下的地方了,呵呵,給脖子以上的地方多投點兒沒毛病,長知識。另外給管理人員多投點兒更沒毛病,他們厲害了管理才能上去,管理上去才能賺錢,咱們也省心。”
“今天來的是第二批,第一批都學完了。現在我幾乎不怎麼參與管理,每個月把任務分配下去,剩下的就是檢查、看報表,再不就是學習。我看你也報國學班了,國學學學行,咱們腦袋裡缺東西,尤其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
王總說完之後和別人聊天去了,徐總的臉有些熱,心說這長時間白學了,格局還沒開啟,咋還省思叫管理人員自己交學費呢?
他開始在心裡合計飯店的管理人員。
張麗是個人才,李爽也行,這兩個人工作沒毛病,有培養價值。胡靜跟自己幹五年了,沒結婚的時候就跟著自己,雖然管理上欠缺,但忠誠,對飯店沒二心,值得培養。
王剛必須得培養,他最應該學習。早叫他學習就好了,現在都些晚。當初沒意識到這點,要是剛開始的時候叫他跟自己一起學習,現在也不用找廚師長了。
李旭和王淑蘭都跟自己幹不少年了,培養一下。
周宏友和袁華剛來沒到三個月,先考察一下。
老譚是個人才,他說的和老師講的差不多,有些道理講的比老師還透徹,應該不用培訓。另外他才來,能不能幹長還兩說著。能力確實有,就看能不能和王剛整到一起了。
王剛看著耿直、憨厚,給人老實厚道的樣,其實聰明著呢。廚房都是他找的人,可以說是一手遮天。他那點小心眼兒瞞不住人,把廚房把持在自己手裡,不叫別人插手,怕把他擠兌走了。
格局小,得叫他好好學學,不行給他也報個國學班,讓孔夫子教育教育他。
徐總把這幾個管理人員挨個的捋一遍,分別給出不同的評價,盤算著先叫誰後叫誰來培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