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臣紛紛相勸,就連李世民也請求其父,不要貿然出征,而是該留在長安坐鎮,總攬全域性。

李淵若輕動,恐怕給城中不軌之人機會,甚至是打擊支持者的信心。局勢還並沒有危難到李淵也得出徵的地步。

李淵到最後,也只得同意了眾人的勸諫,他還真怕被別人偷家。

最後李淵乃決定,以李世民為行軍元帥,裴寂為行軍長史,殷開山為行軍司馬,劉弘基、柴紹、丘行恭、李高遷、慕容羅睺、竇軌、藺興粲、唐儉八人為總管,率五萬人馬,北上禦敵。

李唐五萬人馬,卻足足有八個行軍總管,也是奇事。

李淵親自將這個兒子送出長安城,臨別之際,還拉著李世民的手,淚眼婆娑地說道:“一切拜託世民了”。

李世民稚嫩的臉上,露出堅毅的面容。他時刻以黃明遠為目標,昔日黃明遠十八歲便大破突厥十萬鐵騎,今日他也定破薛舉,不遜其師。

不過李世民這一次出兵,並不怎麼順利。

這一戰主要是集中的是關北諸軍,包括井鉞軍、招搖軍、苑遊軍,還有一部分關中禁軍和各地私兵,但皆不是李世民的親信部隊。

十二軍之中,李世民的嫡系是岐州的平道軍,與其餘諸軍關係並不親密。

八總管之中,也只有他特意要來的柴紹和出身文官的唐儉比較支援李世民,其餘諸人,包括殷開山等人,並不怎麼服還不到二十歲的李世民。

大家都在暗暗看李世民的笑話。

李世民沒有參加晉陽首義,自然是比歷史上地位降了一大截。之後他入主關中,雖然名義上為一軍主帥,攻城略地,但各地基本上都是順風而下,並沒有打什麼硬仗。李世民唯一的戰功就是擊敗了薛仁杲,佔據了隴坻,但這一戰還走了梁默,導致河池郡丟失,蜀道斷絕,可謂是功過參半。

所以現在的李世民,雖統率大軍,可在很多人眼中,其實是黃口小兒,乳臭未乾。

甚至都在看他的笑話。

李世民一路北上,不敢停歇。

可惜還沒到涇州,便得到訊息。薛舉為了儘快殺入關中,留其子薛仁杲率萬人繼續圍攻涇州,又派遣精騎,向東面的寧州等地襲擾。而他本人則率領秦軍主力,繞過涇州,順涇水殺來。

薛舉所部,長驅直入,一舉擊破長武城,此時離著李世民部已經不遠了。

局勢比想象的還要惡劣。

李世民不敢和薛舉硬抗,立刻率部進入附近的高墌(今陝西長武北)城。雙方在高墌城一帶,展開了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