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荊山血戰(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楊玄感所部走的匆忙,等到弘農城中發現之時,叛軍早就走遠了。
高聶率領五百騎兵縋在其後追趕,驅殺近千人方回返。
等到楊玄感撤退的下午,黃明遠驅兵趕到了弘農城。聽聞高聶與楊智積在弘農城拖了楊玄感兩日,殲敵數千,也是大喜。
楊玄感在弘農城耽擱了這兩日,倒是給潼關方向的隋軍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備戰。叛軍若是想出其不意地拿下潼關卻是不可能了。
黃明遠一到達弘農城,楊智積便要將弘農所有兵權交給黃明遠,總是有個高個的,能頂天了,楊智積就像丟燙手山芋一般急切。
對於這位蔡王,黃明遠還真不熟悉。
別說黃明遠,滿京城也沒幾人和其有交集。不過聽了高聶述說關於楊智積這兩日的表現,這位溫文爾雅的王爺看起來有些怯懦、軟弱,但在面臨大事的時候卻是果決、堅毅的很。
黃明遠也是一驚,沒想到蔡王還是扮豬吃老虎的好手。
不過黃明遠也不打算過多的去查探對方的底細,二人身份不同,天然就不能多接觸。想來楊智積在歷史上並沒有掀起多少的波瀾,那說明對方的隱藏怕是大多時候也只是求一個自保而已,自己沒必要去戳破對方身上那層保護膜。
黃明遠並沒有在弘農城多待,而是繼續率部向西追趕楊玄感,而高聶也帶著部下一同前往,只留下滿是瘡痍的弘農城,還得楊智積自己去修繕。
此時楊玄感一路西逃至荊山(今河南省靈寶西,又名覆釜山),所部僅剩不過兩萬人。
眼看人馬俱疲,軍心動盪,楊玄感卻是知道不能再退了,若是再這麼走下去,到不了潼關就得人馬逃散盡,現在他們太需要一場勝利來振奮軍心。
楊玄感乃招李子雄和其弟楊玄縱、楊積善三人前來中軍,商議此事。
眾人聽了楊玄感的說法,也是默不作聲。實際上這群殘兵能撐到這個地步,屢戰屢敗卻還沒有崩潰,已經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聽到楊玄感的話,李子雄當即說道:“楚公所言不錯,我軍必須要有一場振奮人心的勝利,才能鼓舞三軍將士,否則人心散盡,如何再戰。”
楊玄縱、楊積善二人也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大軍隨時都可能崩潰,非得一勝而方能再繼續下去。
“兄長有何良策?”
楊玄感看著三人說道:“從荊山往西,是洛陽到潼關的畢竟之路。荊山兩側,卡住官道,是個伏擊的好地方。且荊山之上,草木繁盛,又可以藏兵。我軍就在荊山,打上一場伏擊戰如何?”
眾人望著荊山地勢,也不得不承認這是最好的伏擊地點。
楊玄感乃充分利用地形特點,設柵數重,埋伏三道伏兵。他以三弟楊玄縱為“初伏”;楊積善為“二伏”;李子雄為“三伏”。每一道埋伏,設伏兵三千,總設伏兵九千人,而這九千伏兵皆是軍中最後的精兵健卒。
楊玄感佈置,等到隋軍過了山道尾部,進入三伏伏擊範圍後,以中軍豎起的大旗為號,三伏併發,首尾橫擊,必無一騎逃脫。
而三道伏兵設於前,而楊玄感的大營則屯于山後的陽平鎮(今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等到伏兵齊發,則楊玄感率中軍猛擊隋軍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