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走馬觀花?(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天晚上,盛長楨美美地睡了個好覺。第二天醒來,盛長楨整裝一番,就往禹州城中央行去。
他此行是要去禹州州衙觀政。
盛長楨禹州一行的目的雖已圓滿達成,但他畢竟打的是觀政的名頭,便是走馬觀花,也少不得要走一遭禹州州衙。
州衙前有照壁一道,照壁後為牌坊,牌坊以裡為大門,牌坊正北為鼓樓或譙樓,為兩層,是州衙中最高的建築,便於報時和瞭望。
鼓樓之後,即是儀門。
儀門內為衙中最大的一進院落,院中樹立一座小亭,稱“戒石亭”。亭中石碑南面刻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
戒石碑下有甬道向北,到達月臺,臺上即是州衙的核心建築——大堂。
大堂又稱親民堂,是為知州審案、辦公之所,建得高大軒敞,正中設桌案,堂前設柵欄,下有露臺,還有供犯人下跪的跪石。
盛長楨一到州衙,通判鄭昌便出來迎接,一如昨日的熱情,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知州李鑑、通判鄭昌等人都有公務要忙,不能陪同盛長楨。盛長楨雖是觀政,但也不能擾亂了州衙平日裡的辦事秩序。
於是鄭昌就派了個一個州衙中的小吏,全程陪同盛長楨,為盛長楨答疑解惑。
這小吏名叫孫寶,本在鄭昌手下,負責抄寫核對公文,對州衙裡的一應流程很是熟悉。
孫寶受了鄭昌的囑咐,對盛長楨也很是殷勤,頗有幾分狗腿子的樣子。
盛長楨明白,這是他們這種底層小吏的生存之道,也就沒有太過在意。
盛長楨在孫寶的引領下,先是到州衙大堂,看知州李鑑升早堂。
知州接下訴訟之後,一般都會退堂後細覽,第二天再作發落。因此,此時堂下的原告被告等人都是昨日就遞上了狀紙,今日才正式審理。
李鑑先是審理了一樁盜牛案。
案中苦主淒厲控訴,人證物證俱全,被告供認不諱,案情可以說是清楚明白。李鑑的發落也是照著大周律,中規中矩,誰都挑不出什麼錯來。
不過一柱香的功夫,這樁案子便審理結束了。原告不住磕頭,感謝青天大老爺的恩德,李鑑淡淡一笑,泰然自若。
盛長楨暗暗點頭,這李鑑處理起政務來倒是老練得很。
李鑑審完一案,稍作休憩,朝盛長楨所在之處點頭致意,盛長楨自然也是禮貌性地回以微笑。
接下來的幾樁案子也沒有什麼出奇,都是些互毆、爭產、盜竊之類的瑣碎案件,李鑑處理起來也是雷厲風行,乾淨利落。
只是其中一個案犯的身份引起了盛長楨的注意,那個犯人是礦山中逃脫的礦工,趁夜潛入一富商家中,盜竊了許多金銀財寶,還捅死了富商家的一個小妾。
後來被富商家中家丁發現,家丁們合力將礦工捉拿,打得那礦工奄奄一息,最後押解歸案。
人證物證俱全,李鑑依律判了那礦工死刑,那礦工渾身血肉模糊,話都說不出來,只是不停地哆嗦。
盛長楨有些好奇,問身邊的孫寶:“禹州境內有礦山嗎?”
聽盛長楨提起礦山一事,孫寶微微一怔,恭敬答道:
“本州境內有一座鉛礦,儲量豐富,是北方有數的大礦,一直都是州衙專營,可惜常有礦難,產量銳減,反而成了拖累。知州大人已向朝廷報請,考慮將此礦轉為私營,以減少損失。”
盛長楨聞言點了點頭,大周朝的礦業開發是官私並舉,官礦上繳礦石,私礦也要繳納礦稅。如今禹州這座鉛礦因為經營不善想要轉為私營,也是合情合理。
這樣一來,禹州州衙就可以甩掉擺爛的包袱,還能多收一筆礦稅,的確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