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所謂的倫敦租界只是一片荒蕪,東倫敦更是不存在,楚國人只是為了更好的控制泰晤士河入海口在這裡建設了租界,構築了個小炮臺,建設了個小港口並駐紮了些許兵力。…。。

後續隨著對倫敦地區的貿易增長,這裡彙集的楚國人也逐漸增加,如今已經有數千名楚國人。

而楚國人的到來,也需要大量的土著提供各種服務,如此也就有了永久居民以及外籍勞工。

當代的倫敦租界裡,常住人口大概能有個七八千人,但是楚國人只有一千多,還有三四千是永久居民,剩下的都是一些拿居住證的勞工。

至於臨時進出的短期勞工,則是不算在內,這些人一般是生活居住在東倫敦,只在有工作需要的時候臨時進出租界而已。

而東倫敦,這地方更是純粹依託著倫敦租界而發展起來的一個土著城市,但是依託倫敦租界,東倫敦的發展極為迅速,已經成為了英格蘭王國治下規模最大,經濟最好的大城市了,常住人口達到了十多萬人呢。

至於以前的倫敦老城區已經沒落了。

而在假日港裡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在這裡的楚國人其實很少的,軍人都算上也就那麼兩三百個常住人口而已……除了軍人外,就是少量官員再加上一些楚國企業在這裡的分支機構的工作人員了。

畢竟假日港,是一個比較純粹的貿易中轉港口,並且面向的市場也不大,就周邊百來公里方圓而已。

倒是土著永久居民以及長期勞工有個兩三千人。

而圍繞著假日港,也出現了一座土著的新城市,這座城市被英格蘭王國官方命名為新諾維奇,人口有個好幾萬呢,如此這地方也算是英格蘭王國東南部地區裡的重要大城市了。

新諾維奇,也就是約翰他們此行的目標,這裡乃是他們公司輻射整個英格蘭東南部地區市場的樞紐,大量煤

油就是在這裡靠岸,然後被運往東南部的各個土著城市裡進行銷售的。

因此,海峽貿易公司也在這裡設立了一個辦事處,常年有著一個永久居民的中層管理人員在這裡充當辦事處的管理人員以及多名長期勞工員工。

對約翰一行人的到來,假日港辦事處的員工們自然是非常重視,當天晚上就給約翰一行人設宴接風洗塵。

值得注意的是,當天的晚宴上,雖然參加的人裡清一色的都是土著,一個楚國人都沒有,但是他們交談的語言卻是漢語……

而更有意思的是,舉辦晚宴的地方是當地的一家飯店,當時飯店裡也有其他不少的土著吃飯喝酒,席間這些土著們大多也是說著一口流利或拗口的漢語。

沒有一個人說當地的土著語言!

哪怕他們都是清一色的土著,而且十個有八個都是英格蘭人,彼此間不存在什麼語言不通的問題需要用漢語來交流。

然而事實就是如此,他們都會英語,但是沒人說英語……不僅僅是來吃飯的客人們,就算是是端茶上菜的使者們都是說漢語。

因為這裡是假日租界,楚國人的地盤!…。。

而在場的這些人,不是永久居民就是外籍勞工,他們或多或少都能說漢語的……說不了的其實也很難進入租界工作。

而最重要的是……當代楚國人使用的漢語,才是唯一的文明世界的語言!

大楚帝國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從語言上就能夠看的出來。

其實楚國人從來都沒有強迫過,甚至都沒有要求過這些土著們說漢語……更沒有要求過這些土著接受楚國的文化習俗。

楚國人對文化傳播這種事沒啥興趣……

反倒是那些土著們為了和楚國人能順暢交流,為了和楚國人做生意,為了給楚國人工作,為了給楚國人賣命而主動去學習漢語。

除了這方面外,各土著王國的官方也在大力推動漢語教育,一方面是為了能夠和楚國人交流,另外一方面也是各土著王國都在不約而同的學習楚國。

大楚帝國如此的強大,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眾多土著國家的學習物件。

而要學習一個國家,光學表面的軍事乃至政治制度這些都是不夠的,很容易就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所以很多土著國家都是從最底層開始學習,學習楚國人的文字語言,學習楚國人的傳統文化,學習楚國人的四書五經,乃至學習楚國人推崇的科學等等。

總之什麼都學!

當你無法分辨好壞,無法確認什麼有效的時候,你能夠做的就是不管好壞全都一股腦先學了,然後再去慢慢的篩選,挑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這個和搞模仿山寨差不多……當你搞不清楚這個設計有什麼用,為什麼這麼設計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管不顧,直接原樣抄下來,然後再去慢慢琢磨。

不然很容易出現問題的。

向楚國學習,這是很多土著國家的統治階層的共同選擇……只不過學習的程度不一樣而已。

英格蘭王國受到楚國的影響非常深,英格蘭王國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推行官辦的漢語教育,向學生們傳授四書五經,然後又學習楚國開辦科舉,成為了歐洲地區裡第一個採用科舉制度的國家。

從這一點而言,其實是屬於非常值得讚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