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高層之所以把蘇伊士運河以及巴拿馬雲運河的建設標準,直接定在了十三米通航水深這個級別,主要還是考慮到商業船隻的噸位越來越大……如今三萬噸的超大型豪華客輪雖然還是比較少,但是也在穩步增加當中,兩萬噸左右的更是一大堆!

而貨輪上,一萬多噸的貨輪也相當多。

按照這麼個情況發展下去,帝國方面預估未來二十年,三十年後的貨運或客運船隻的噸位將會大幅度飆升。

而帝國顯然不可能在運河剛通航沒幾年,就開始搞什麼擴建加深工程,所以一開始就把規格定的比較高。

而之所以規格比原時空法國人挖掘的運河要高,而成本卻是大體相當……主要還是因為楚國人在成本控制上更加有優勢,同時大楚帝國在挖掘運河的時候,各方面的技術也比原時空的法國人更強悍,大量的運用了各種機械化裝置。

法國人挖運河的時候,也只能少量運用蒸汽機裝置而已,但是主要的工程還是依靠人工挖掘的。

但是楚國人呢,在運河挖掘的時候就已經大批次的運用了汽油發動機為動力的各種挖掘機,推土機,運載土方以及其他建築材料的卡車等,其挖掘效率更高,單位成本更低。

同時人力成本控制上法國人也只能甘拜下風。

法國人雖然也是搞殖民主義,但是他們僱傭當地工人也是要給錢的,哪怕給的非常少……而楚國人挖運河的土著勞動力來源,並不是直接僱傭,而是和勞務派遣公司合作……使用勞務派遣公司派遣過來的免費勞動力……

用人話來說就是,對這些挖掘運河的土著工人,法國人好歹還給點錢,楚國人是直接不給!

這麼一搞,人力成本自然也就下來了……當然損耗的免費勞動力也稍微多一些,但是也不是特別多,區區三十幾萬而已,也就比法國人損耗的勞動力多了一倍。

嗯,真別覺得多……相對於過去幾十年里美洲和非洲乃至部分印度地區,南洋地區,以及其他部分地區裡因為不可言喻的原因而消失的土著……這區區三十幾萬連零頭的零頭都算不上!

楚國人在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在對待土著上已經好很多很多了……要不然,歐洲都得本土直轄領地!

而大楚帝國的直轄領地,比如美洲,南洋,如今的半島,北非地區,可是沒有土著存在的。

總之,楚國人在土著人力成本控制上,比法國人做的要更好一些……

人力成本控制的不錯,再加上楚國人親自上陣的機械化挖掘效率非常高,單位成本也低,所以最終楚國人就能以區區四千萬楚元的成本,把這條規格更高的運河給挖通。

運河的工程全部完成,又進行了幾次小噸位船隻的通航測試,透過測試建立了完善的通航管理程式之後,蘇伊士運河公司在五月十三日組織了第一次的大噸位船隻通航測試。

而參與通航測試的,乃是一艘滿載排水量達到一萬四千噸的大型貨輪安嶽號,隸屬於印度洋航運公司,兩家公司經過協商後,讓這艘從歐洲返回本土的船隻,走地中海然後經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

而這艘安嶽號貨輪在大海上,興許也不算什麼,滿載一萬四千多噸的的大型貨輪,在茫茫大海上其實也只是個小黑點而已。

但是當這艘貨輪進入運河之後,卻是顯得龐大無比……以至於通航在兩三百米水面寬度,水底寬度也達到數十米的運河上都得小心翼翼,免的一不小心就擱淺了。

因為該船船自身重達到四千多噸,載重萬噸,滿載重量達到一萬四千多噸,這麼重的一艘船,體型也是相當龐大的。

全艦長達到了一百三十米,船隻寬度達到近十七米,因為滿載貨物,所以其吃水深度也達到了八點四米。

如此一艘在當代稱得上龐然大物的輪船在這麼狹小的運河裡通航,那自然是要小心翼翼的,要不然的話很容易就擱淺了。

畢竟運河的通航水深雖然標稱十三米,但是這只是在航道最中間的位置,主航道兩邊的水深可沒有那麼高,而是慢慢的向兩岸縮小……

也就是說,如果偏離主航道的話,少量還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偏離太多了就會擱淺了。

不過為了這一次通航測試,運河公司方面是準備充分……甚至為了避免意外,這一路上都有多艘大馬力的拖船隨行……在安嶽號貨輪偏離主航道的情況下,用以隨時修正航道。

這一路提心吊膽的,最終總算是把安嶽號平安的送出了運河,成功進入紅海!

這一次順利通航之後,蘇伊士運河公司也是迫不及待的正式對外公佈,運河的大噸位船隻通航試驗已經獲得了成功,並宣佈在一個月後運河將會正式通航。

蘇伊士運河公司已經迫不及待的收取大量的通航費用了……那可是四千多萬楚元的龐大投資呢,總得收回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