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蘇伊士運河通航(第2/3頁)
章節報錯
為了在地理上直接連通半島地區,帝國之前和奧斯曼王國以及南邊的波斯王國達成了諸多相關協議,硬生生割讓了高加索地區區,隨後又割讓了高加索地區到伊拉克地區的一片寬數百公里的狹長地帶。
如此硬生生的把帝國的東歐地區和海外領地半島省,在陸地上進行了連線。
然後沿著這條陸地狹長的通道修建了鐵路。
因此,從北非省的巡撫所在地開羅乘坐火車,是可以一路直達金陵城的……並且沿途不需要經過奧斯曼地區或波斯地區等藩屬國領地,甚至都不需要經過其他的行政領地,一路可以沿著直轄領地走。
而這條西亞鐵路為核心的這一片狹長地帶,也從地理上把傳統仇敵,即波斯和奧斯曼給徹底的分割了開來……估計未來幾百年都打不起來了。
這兩家如今中間隔著好幾百公里呢!
有了鐵路連通後,帝國本土的中亞以及東歐地區到北非地區也比較方便……當然,不走陸路的話,走水路一樣能到。
因為可以走黑海地中海抵達北非。
同時因為在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楚國人也建設了一條小運河,所以哪怕是從裡海也能直接走水路到運河區的塞得港,只不過比較麻煩而已。
但是對於大宗貨物運輸而言,這條水路的價值依舊非常龐大……因為目前而言,水運的成本依舊遠遠低於鐵路運輸。
而這一點在跨州遠距離運輸裡體現的更為明顯……同樣的貨物如果從歐洲巴黎透過火車,一路東運到松江……那運輸成本對比走海運而言,那可不是一點半點的差距,而是七八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差距。
這也是為什麼當代大楚帝國的鐵路系統,明明已經能夠從東亞的沿海地區,直接抵達歐洲地區了,但是貨物運輸依舊選擇走海運的緣故。
不僅僅是貨物運輸,就算是人員出行往往也是傾向於選擇乘坐客輪……對於普通人而言,如此遙遠距離的跨洲出行,乘坐客輪的價格要比乘坐火車更便宜,而對於有錢的旅客而言,乘坐輪船出行的舒適性也比火車更好。
人家有錢人乘坐豪華客輪的頭等艙出行,住的那可是豪華大套房,路途中能享受餐廳美食,戲曲,游泳以及其他各種娛樂設施……而乘坐火車的話,哪怕是頭等車廂那也只是一間小小的車廂而已。
所以當代的跨洲出行……嗯,主要是指亞歐大陸之間的沿海地區之間的出行,人們更傾向於選擇輪船,而不是鐵路!
當然了,沒有船隻抵達的內陸地區那就沒辦法了,只能選擇鐵路運輸。
航運成本相對於其他運輸方式更便宜,這是大楚帝國大力發展航運的重要因素,而蘇伊士運河能夠大幅度的縮短亞洲和歐洲之間的航運距離,進一步降低航運成本,同時避免好望角危險海域的危險,讓中小型船隻也能安全順利的往返歐洲和亞洲之間。
這就是蘇伊士運河的巨大戰略價值!
為了這個戰略價值,大楚帝國不惜前後花費十餘年,前後投資達到數千萬楚元,就為了開挖這條運河。
而類似情況的運河還有巴拿馬運河。
如今,耗費了大楚帝國眾多人力物力的蘇伊士運河終於是建成了。
承順五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運河的部分收尾工程也全部完工。
這意味著,這條在承順三十年代末就開始進行規劃勘測,並在四十四年開始設立運河公司,並在當年正式動工建設,前後一共挖了足足八年之久,一共投資接近四千多萬楚元終於建成了,一開始的預計投資成本是三千萬,但是後續不斷的追加成本,導致最後的投資總額超過了四千萬楚元的巨資。
不過即便是四千多萬楚元的投資成本,實際上已經非常低,甚至說得上是節省了,因為大楚帝國挖掘的運河規格上,要比原時空法國人開挖的運河規格要更高……但即便如此,法國人當年也花了足足一千八百多萬英鎊,用黃金計價的話,大概是四千萬楚元左右。
看似價格相當,但實際上楚國人挖的運河規格要更高,施工量更大……法國人挖的蘇伊士運河,水深大部分河段只有八九米,而通航水深只有七米。
但是楚國人挖的運河,通航水深是十三米,哪怕是去掉安全餘量,也能安全通航吃水十米乃至十一米的大型船隻。
而二戰期間的小日子的大和級戰列艦,吃水也不過十點四米,美國人的衣阿華戰列艦吃水也就十米。
二戰期間的兩三萬噸的航母吃水普遍在七八米,二戰後的超級航母則是在十一米上下。
也就是說,單純從水深角度來看,大楚帝國建設的這條蘇伊士運河,完全能夠滿足原時空超級航母的通航……當然為了安全最好是要輕載通航。
當然,其實大楚帝國海軍方面並沒有對運河的水深提出這麼高的要求……因為海軍自己也沒有想到過自己以後會建造這種五六萬噸,甚至十萬噸的超級戰艦……現在海軍連建造兩萬噸級的戰列艦都被噴成超級敗家子……實在沒膽子提更大的三萬噸級之類的超級戰列艦建造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