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一章 王立清的野心(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種情況和生絲行業非常類似,國內的生絲行業裡,那些巢絲廠每年都要收購大量的蠶繭,而蠶繭這東西在目前來說很少有能夠大規模種植生產的,普遍還是家庭蠶農為主。
那些巢絲廠為了確保自家的蠶繭供應,往往會設立相應的子公司,或者和相應的公司合作,這些公司會和廣大的蠶農們達成數年的排他性包銷協議,蠶農養出來的蠶繭只能賣給他們,價格也相對固定只會小幅度波動。
而蠶繭貴啊……很多大型巢絲廠企業每年用於收購蠶繭的支出就是動不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
同時蠶繭這東西也不是一年四季都穩定出產,而是固定在某一時期裡成熟出產,這意味著每一年的某個時期裡,巢絲廠或相關的蠶繭貿易公司都需要拿出大批資金來收購蠶繭。
然後再慢慢在一年內把蠶繭加工為生絲,最後賣出去慢慢回籠資金……這意味著原材料所佔用的資金會非常大。
這手裡沒有充足的資金,甭管是你自己的還是貸款來的資金……沒有大量的現金你都玩不下去。
棉紡產業的資本密集程度雖然不如生絲行業那麼極端,但是在棉紗領域裡也差不多……人家棉農在秋天收購了棉花後賣給你,是要拿到錢的,而你想要把棉花賣出去或者生產為棉紗再賣出去,這可是一個持續時間很漫長的事情,對資金的壓力非常大。
王立清為什麼能夠收購三家國內的棉紗合作種植公司啊,就是因為這三家棉紗公司自己步子誇得太大,但是銷路卻是沒有跟上,最終導致現金流破裂,陷入了經營困難,最後不得不出售。
倒是那家從事棉花進口貿易的貿易公司,這家企業倒不是什麼經營不善的企業,相反經營的還很不錯,在美洲地區擁有非常穩定的棉花來源,把棉花運回國內就是賺錢的,只是利潤也不高就是了。
畢竟棉紗這種大宗物資,其價格其實很透明的,光靠當個二手販子想要賺大錢幾乎是不可能的……畢竟大家都不傻。
但是這些問題對於王立清而言並不是什麼問題,因為王立清的安華紡織公司本身就是棉花的主要消耗大戶,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棉花。
王立清收購這三家棉花種植公司以及一家棉花進口貿易公司,為的不是在棉花生意裡賺多少錢,而是為了確保自家的棉花供應不出問題,同時降低原材料採購成本。
說白了,不指望這些原材料供應的子公司賺錢,賺錢的是紡紗工廠。
但是這一系列收購,尤其是三家可謂算得上是資本密集棉花合作種植公司,需要的資金非常多,為此找銀行貸款了不少錢。
建立原材料供應體系,再加上棉紗工廠的持續擴張,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的,也因為如此,其實安華紡織公司的負債也不少,對現金流的穩定也更加看重。
也就更加需要一些能夠長期採購的戰略合作伙伴,哪怕是在利潤上做出一定的讓步,王立清也願意和這些長期採購的戰略合作伙伴簽訂一份長期合作的合同。
只不過長期戰略合作伙伴不是那麼好找的。
人家下游的織布廠商也怕你安華紡織公司哪一天出現什麼問題,然後導致他們棉紗供應出現問題。
這種事,需要的是雙方彼此的信任,並不是你單方面想要有就能夠有的事情。
為此,王立清過去一兩個月裡不斷奔波,靠著安華紡織公司以及自己在過去二十年來建立的穩定商譽,算是敲定了一部分合作廠商,但是算算合同的採購額卻是不多,連第二分廠的預計總產量一半都還不到呢。
所以他還得繼續努力,儘可能的找更多的戰略合作伙伴!
而在這之前嘛,這些沒有找到長期戰略合作伙伴的新型中端棉紗產能,還需要其他的渠道來賣出去。
這個時候,之前隆東紡織公司原有的銷售渠道就體現出來了價值,原來隆東紡織公司的銷售渠道,儘管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上不來臺面,下游渠道都是一些小型的織布廠,甚至是一些家庭作坊,還有一些乾脆是棉紗的零售渠道……也就是直接把棉紗賣給批發商,批發商再賣給零售商,零售商再賣給廣大農村地區裡的農民。
在當代裡,很多地方里,尤其是經濟不怎麼發達的部分偏僻農村地區裡,依舊存在著典型的小農經濟,也就是自耕自織,很多農民甚至連棉花都是自己種的……然後直接紡紗織布。
反正統一戰爭時期就出現,並廣泛推廣到全國的手工紡紗機其實效率也蠻高的(珍妮紡織機),一些家庭作坊裡的手工織布機同樣也是效率很不錯。
在一些交通不便,外部商品輸入成本高昂,同時又工業發展落後的偏僻地區裡,這種家庭作坊模式的紡織業依舊廣泛存在。
所以別覺得大楚帝國裡連全新一代的新型棉紗都搞出來了,然後就瞬間把其他的棉紡生產模式都給淘汰了,其實並不是的……哪怕是承順三十七年冬天的現在,工業用高壓蒸汽機都已經進入棉紡行業十幾年了,但是水動力紡織廠依舊還有很多,同時還存在著大量採用手動紡紗機、手動織布機的家庭作坊。
三代生產效率看似天差地別的棉紡生產技術,其實是同時存在於大楚帝國內的。
畢竟是大楚帝國實在太大……人口太多,雖然火車和輪船都出現十幾年了,在東部沿海沿江的城市裡甚至出現了大規模工業化城市,但是依舊有很多地方沒有通火車,也沒有通輪船,其交通模式依舊是依靠原始的陸地馬車運輸甚至是肩挑手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