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孫旭帶著一群機修師們天天忙著安裝除錯第二分廠裝置的時候,安華紡織公司的老闆王立清也忙的腳不沾地。

連續好幾天都是在接見或拜見諸多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或潛在的合作伙伴,其中以銷售渠道里的渠道商以及客戶居多。

隨著安華紡織公司的持續擴張,尤其是收購了隆東紡織公司改為第二分廠後,安華紡織公司的新型棉紗的產量持續攀升,而產能上升到了一定程度後銷售方面自然也就遇上了相應的挑戰。

倒不是說新型棉紗賣不出去,如今新型棉紗面世不過兩年多,並且憑藉著優秀的質量以及超高價效比迅速成為了市場的風向標,下游的各織布廠也順應方向採購大量的新型棉紗,織出來性價格比更高的布匹。

因此目前來說新型棉紗依舊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程度。

對整個棉紗市場而言,目前處於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而新型棉紗的市場份額還處於高速攀升當中。

因此安華紡織公司哪怕是設立第二分廠後產量大增,這新型棉紗依舊是不用擔心銷量的。

問題是,棉紗也分中高低端,其中最賺錢的自然不是高階棉紗,雖然成本也高,但是售價更高,生產起來的話人均產值更高。

但是高階市場也是有限的,畢竟棉紡市場裡的主流依舊是大量的中低端市場,高階市場其實只是一個很小的市場份額。

而這兩年裡幾乎所有投產新型棉紗的廠商,為了追求利潤幾乎都在生產高階新型棉紗,這麼多的大型綜合紡織公司,再加上一批獨立棉紗廠商都一股腦跑去做高階市場。

這高階市場自然而然的很快就飽和了。

所以今年冬天開始,就已經開始有新型棉紗廠商開始進軍中端市場了。

而安華紡織公司也面臨著同樣的境地,依靠王立清打造出來的銷售渠道,尤其是費勁心思敲定下來的十多家長期合作的戰略客戶,他們的高階布匹產能基本已經飽和了……就算是他們擴大產量,估計高階布匹也賣不出去了……畢竟這些客戶的高階布匹銷售渠道也是有限的。

當面臨著競爭的時候也不是想要賣就能夠賣出去的。

這下游的織布廠商高階布匹無法繼續擴大市場,作為中游供貨商的安華紡織公司得自然也無法銷售更多的高階棉紗了。

高階市場已經飽和了!

如此情況下,王立清也開始了轉型,收購破產的隆東紡織公司打造為生產中端棉紗為主的第二分廠,以新型的中端棉紗繼續搶佔市場份額,並維持一定的高利潤,就是王立清和幾個高管商議出來的決策。

這個決策實際上在夏天的時候就已經做出來了,儘管那個時候高階市場還有餘量,不過王立清他們已經看到了高階市場即將飽和的跡象,所以提前開始了準備。

收購隆東紡織公司獲得擴產的地皮廠房以及數百名熟練工人,同時技術部門也是早早研究中端棉紗,儘可能的在降低生產成本的情況下保障一定的棉紗質量,以獲得市場競爭力。

如此到了現在,才有了第二分廠的成立!

而作為整個公司的老闆,王立清也是在剛入秋的時候就開始為中端棉紗開拓市場了,雖然這個過程裡也敲定了不少潛在的合作商,但是總歸是沒有大規模投產,分廠也沒有生產出來批次的中端棉紗,只有總廠那邊試驗投產的些許樣品,總歸是說服力差了些。

不少合作商一方面是看在安華紡織公司的實力以及王立清的信譽上提前簽訂了採購合同,但是也有一些合作商希望看到產品,尤其是看到生產線穩定投產後,才和安華紡織公司簽訂長期的戰略合作合同。

至於零散的出售,隨便找一些買家……短時間內賺的錢其實還更多一些,但這可不是王立清的風格。

安華紡織公司的產量是龐大的,算上未來第二分廠投產後,其新型棉紗的產能在松江城裡獨立棉紗廠商都能算得上第一名了,哪怕是放在整個松江府地區的棉紡行業裡,也就是算上那些自產自銷的綜合紡織公司裡,其新型棉紗的產能也能算得上是前三名了。

如此龐大的新型棉紗產量,可不是說能夠在市場上隨便散賣的……沒有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經營風險太大,但凡出點什麼波動,那麼銷售渠道就會出現問題,銷售一出問題那麼就會影響整個公司的經營。

而一旦經營出現問題,產銷兩跌的話,極有可能會導致安華紡織公司的現金流斷裂,到時候可就麻煩大了。

要知道為了持續擴張,搶佔市場份額,王立清過去兩年裡除了把工廠自有的利潤也投入到擴大規模之外,其實還找銀行大量貸款。

畢竟王立清的野心還是挺大的,他要擴充套件的不僅僅是工廠本身,還開始涉足上游的棉花供應產業,收購了一家專門從事海外棉紗進口貿易的公司外,還收購了三家不同地區的棉紗合作種植公司,進而在國內就擁有大小五個棉紗生產基地,這些生產基地裡除了小部分是棉花公司自行種植外,大部分其實還是和當地的棉農簽署長期的包銷合同,進而獲得穩定的棉花來源。

這種棉花包銷合同,其實對於企業來說經營負擔非常大,平時沒啥事還好,但是一旦銷量出現問題,這邊賣不出去,那邊還要持續不斷的花錢採購棉農的棉花,這擠佔的現金流可就是非常龐大,稍有不少就會導致破產的。

別看棉花合作種植公司玩的似乎是很低端的農產業,但實際上這玩意是正兒八經的資本密集行業,手裡頭不手握大把資金根本玩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