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一章 王立清的野心(第3/3頁)
章節報錯
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著機器轟鳴的聲音,很多偏僻農村地區裡還是保持著比較落後的局面。
在這些偏僻落後的農村地區裡,小農經濟模式依舊是主流的經濟模式,外部的工業商品在這些地方其實沒啥市場……比如布匹這東西,甭管你的布匹價格高低,當地的農民就是不賣……因為你布匹價格再低也沒用。
他們還是寧願自己隨便在田頭山間角落裡種的棉花,然後自己紡紗織布,手工縫製……甚至就連紡紗機,織布機這些東西基本都是當地工匠打造的,根本沒有外來機械工廠的生存空間。
唯一能夠有比較好銷量空間的就是各類鐵製品的,比如農具,廚具,日用五金之類的東西。
這並不是說這些農民們不知道工業商品的好處,他們其實也想要穿上那些顏色鮮豔不掉色,柔軟舒服的布匹……問題是他們買不起或者說捨不得買。
對於缺乏其他經濟收入來源,沒有工作機會的偏僻落後地區的農民而言,收入來源其實很有限,手頭上可支配的錢更有限,所以在諸多方面都是能省就省……哪怕為此付出在很多城裡人看起來很不划算的更多勞動時間。
很多城裡人認為,隨便去工廠裡打工,一個月再說也能賺個兩三塊啊,這兩三塊足夠溫飽了。
但是對於偏僻農村地區的人而言,一個月兩三塊的現金收入是奢望……很多偏僻農村家庭甚至連孩子上小學,一年不過才一塊多的學費以及書本費都拿不出來。
當代的大楚帝國發展是不平衡的……一方面是有松江城這樣的超級大城市,資產動不動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大老闆,也有孫旭這樣薪資收入上千甚至好幾千的高收入群體。
但是另外一方面,松江城裡還有廣大一個月只能拿三四塊,連溫飽都很勉強的底層工人群體,更有在廣大偏僻落後農村地區裡的農民們,他們的經濟條件更落後。
而這些情況的存在,也是導致了棉紡行業裡,手工紡織業,水動力紡織業,蒸汽紡織業同時存在的情況。
有好有壞,這種情況其實也給了很多棉紗廠商一個新的銷售渠道,那就是除了給城市裡的那些中大型織布廠供貨外,還可以給廣大鄉鎮地區裡小型織布廠,家庭作坊供應優質廉價的棉紗。
甚至都可以直接把棉紗買到農村地區的,不少農村地區的農民不會自己種植棉花並紡紗的,而是會從鄉鎮上的零售商人裡購買大工廠生產的優質廉價棉紗,然後自行織布使用,還有一些則是購買棉紗織出來布匹後,又出售給那些布匹收購商人,賺的辛苦小錢。
而隆東紡織公司的原有銷售渠道,針對的就是鄉鎮市場。
在這一塊上,其實王立清以前接觸都不多,畢竟他的安華紡織公司以前雖然賺錢也不算多,但是經營還算穩定,基本都是供貨給周邊城市的織布廠商或者中小型綜合紡織公司,基本不散賣。
但是現在,王立清卻是覺得除了向大廠商大量供貨外,利用隆東紡織公司的原有銷售渠道,擴大縣鎮市場的銷售渠道也是一個很可行的辦法。
畢竟棉紡行業實在太大了,大城市的棉紡行業看似紅紅火火很熱鬧,大企業也多的很。
但實際上要說整體產量……實際上廣大縣城以及鎮上的小型紡織公司以及家庭作坊才是正兒八經的巨無霸。
蘇秦紡織公司這種巨無霸,其實大部分市場都侷限在交通便利的中大型城市,而且哪怕是在這些城市裡的市場佔有份額也很小的……蘇秦紡織公司之所以變成巨無霸,就在於他們的產品在各地雖然所佔份額都不咋地,但是人家全國賣啊……這裡一點市場份額,哪裡一點市場份額……這全國各地的市場銷量加起來,那可就是一個龐大無比的數字了。
而蘇秦紡織公司固然是巨無霸,但是這種大型紡織公司在全國也沒幾家。
然而紮根在縣城以及鎮上的那些小型棉紡工廠乃至家庭作坊,那數量可海了去……連帝國官方都搞不清楚縣鎮地區裡到底有多少棉紡工廠……因為很多微型的棉紡工廠是以家庭作坊模式存在,太雜太亂。
哪怕是一向強勢無比的稅務部,都很難搞清楚這些家庭作坊的數量和規模並且順利收稅。
家庭作坊這東西,在各行各業其實都普遍大量存在,而且存在著管理困難,收稅更困難的情況。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家庭作坊這東西在大楚帝國的經濟體系裡,在縣鎮地區裡提供就業,活躍經濟方面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這也是帝國高層對現有家庭作坊經濟模式固然存在諸多問題,甚至連收稅都很困難的情況下,但是依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原因。
這個就跟紅薯一樣,誰都知道紅薯不能天天吃,會導致營養不良……但是總比餓肚子好不是。
所以哪怕是現在,大楚帝國裡的縣鎮經濟裡,小微型工廠以及家庭作坊依舊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基於這種情況,王立清認為縣鎮市場是大有可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