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九章 廢州設府(第2/3頁)
章節報錯
從五品之下是正六品,這個品級是府各處副處長,各縣縣丞、主簿的品級。
從六品,則是各縣多名典吏的品級。
正七品,乃是各鎮知鎮的品級,各縣各處處長的品級。歂
從七品,縣各處副處長,協鎮,會鎮的品級。
再往下,那就是正八品這種屬於最基層的級別了,縣處下屬各科科長們,鎮各科科長們就是這個級別
從八品,這是縣各科副科長,鎮各科副科長的品級。
再往下的正九品和從九品,不設領導職務,都是屬於普通科員們的品級。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普通科員們,不管是基層還是京畿,都會出現高品級的科員,通常來說,非主官職務的科員品級,最高可以達到正四品。
這種高階別科員,一般出現在高品級主管官員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所以退居二線,這種人是非常特殊的,屬於光拿工資不幹事的群體……人家就是來養老的,等退休年紀一到就致仕的。
還有一些在高品級的官員不願意在地方任職,走了門路關係非要在省城或京城裡任職,或者是犯下錯誤或其他什麼願意被摘掉了官帽子,但是也沒到被直接免職的程度,對於這些人,往往是保留品級,然後貶為普通科員。歂
有些人受不了會直接辭官回家,但是有些臉皮厚的,或者是奢望著重新起復的一部分人,就會以高品級的身份當一個小科員,這種人很特殊,總體來說數量很少,不算主流。
主流還是那些熬資歷慢慢把品級升上來的。
因為按照大楚帝國的官員相關條例,普通科員無功無過的情況下,也能十年一升,假設一個年輕士子在二十歲的時候入仕為從九品,往後一輩子裡不立功也不犯錯,也沒人賞識爬不上去。
哪怕他會走上一條絕大部分官員的道路,老老實實熬到三十歲的時候升正九品,四十歲升從八品,五十歲升正八品,等到六十歲的時候就能從七品的品級致仕,並享受從七品的退休待遇。
這種晉升,是隻升品級不升職務,而且薪資其實也不會多到那裡去,因為大楚帝國官員的薪資是分品級工資和職務工資兩部分的,大頭還是在職務工資那裡!
人家吏務部還有財務部都不傻,哪能讓你混一輩子到從七品,然後還拿著從七品主官級別的工資以及退休工資啊。
這種好事想都別想!歂
大楚帝國的官員薪資高,指的是有管理崗位的主官,再次你也得有個副科長的頭銜不是。
不然的話普通科員熬年紀都能熬出來高薪資,財政還不得要破產啊!
要知道,大楚帝國的官員數量可是非常龐大的,其中又以普通科員的數量佔據了絕大部分。
不管什麼事情,這基數一上來,那麼最終都會演變為龐大的數字。
因此大楚帝國財政的人員,是一直嚴格控制官員們的薪水水平的,避免過高的薪資水平導致地方乃至京畿財政崩潰。
因為有高品級科員的存在,為了避免科員的品級比副科長還高的情況,因此也會把高品級科員調往主官級別更高的科室裡任職。
不會出現一個普通科員都能仗著自己的品級更高,把上司一頓臭罵的情況。歂
大楚帝國的官員體系從伏牛山吏務處時代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三十年之久,各項規章制度已經相當完善了。
如此也就形成了當代大楚帝國的政治構架以及官員體系。
談不上多好,只能說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生產力的進步。在持續的改進,並勉強適應了工業化後的大楚帝國。
兗州府的一系列轄區以及行政機構的變化,就是大楚帝國的地方行政構架改革,官員體系變化的一個縮影。
在大楚帝國裡,幾乎所有的地方行政機構的變化,在兗州府裡都能看見。
——
羅志學的與御用專列進入兗州府後,一路經過嶧縣、藤縣、邱縣三縣,最後抵達兗州府府治滋陽。歂
之前經過三縣的時候,羅志學雖然沒有下車視察,不過火車在澤縣韓莊火車站以及藤縣火車站加煤加水,所以羅志學還是趁著這段時間,用了幾分鐘接見了這兩個縣的知縣。
這也是羅志學在途徑一些小地方,尤其是那些縣城的時候的通常做法。
在火車加煤加水的時候,人不下車,就在車上花費簡單的幾分鐘接見當地的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