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在徐州的視察後,羅志學的御用專列繼續往北前進,離開江北並進入到山東兗州府轄區。歂

大楚帝國時期的兗州府,和明王朝時期的兗州府有比較大的區別。

明王朝時期的兗州府很大的,轄有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大楚帝國先是延續了明舊制,但是後來大楚帝國對府隸州進行改革,把各地的府隸州陸續升級為省隸州,並調整州府之間的轄區。

後來,其中一些面積較大,或者是人口眾多,經濟總量比較大的省隸州,又有一部分被升格為府。

如王圖任職的河源地區,就歷盡了這個過程,最開始延續明制轄有一州十縣,後來連平州和龍村縣合併為府隸州河源州,後來河源州改為省隸州,脫離惠州府所屬。

再到後來,河源州升為河源府,在這個過程裡,王圖也是搭乘了順風車,從一個正五品的府隸州知州,迅速升為從四品省隸州知州,再迅速升為正四品的知府。

兗州府內也經歷過類似的轄區調整,下屬四州被陸續升為省隸州,只剩下了十個縣。

緊接著四個省隸州陸續又和其他州府下屬的縣進行合併,最終升格為府。歂

同時期裡,山東的其他五府機構也進行過一番調賬,經過一番調整後,山東也從之前的六府擴充到了大小十二個府。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省份,並不是個例。

儘管方式可能不太一樣,但是目的卻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把一個省所轄的府,從以往的個位數擴充到十多個府不等。

並取消不上不下的府隸州、省隸州。

因為根據吏務部方面的多年的研究表明,府一級的區域太大的話,知府難以有效管轄所有區域,容易出現顧頭不顧尾的情況,導致地方發展嚴重的不均衡。

比如說很多知府為了發展地方獲得政績,往往會傾向於在自己轄區內更加容易發展經濟的區域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發展,但是在其他地方,尤其是比較偏僻一些的山區地方就會進行忽視。

同時也認為一個省巡撫衙門,只是管理個位數府的話,顯得有餘力而多餘……歂

因此經過吏務部方面的多年研究後,在承順十五年前後就推動了府隸州改為省隸州的行政改革計劃,承順二十年開始則是陸續把省隸州和各府再進行調整,最終建立更多的府級行政機構,並在這個過程裡全面裁撤省隸州和府隸州。

這一整個過程,也被稱之為‘廢州設府’,前後延續了十多年最終才完成。

如今也就導致了目前大楚帝國下屬各省的行政格局,和明王朝時期有極大的不同,基本上每個省都會轄有十多個府,面積大,人口多的省份就府多一些,地方小,人口少的省,其府數量就少一些。

由此,大楚帝國的地方行政結構,就從以往的省府/省隸州縣/府隸州(府隸州下屬還有若干縣)鎮村這種比較複雜的地方行政機構。

變成了省府縣鎮村,一共有五級行政機構,一級扣一級,簡單明瞭。

不像是以前那樣,說個知州的話,你都不知道人家是從四品省隸州的知州,還是正五品的府隸州的知州。

同時為了解決地方上正五品官員因為府隸州、省隸州大量消失而出現的升遷渠道被打斷的問題,同時也因為大楚帝國的地方機構其事務對比前朝要更多,更詳細,大楚帝國還在府一級衙門裡增設若干名正五品推官呢。歂

至於省隸州的從四品知州,這個品級同時也是各府同知的品級,還是省巡撫衙門各廳副廳長的品級,所以倒不會有晉升渠道被打斷的問題。

到了現在,大楚帝國在地上的官員,覆蓋了從二品以下所有品級,從上到下,有從二品巡撫、正三品布政使、按察使、從三品參政。

正四品各廳廳長、府知府。

從四品的各廳副廳長、各府同知、通判

正五品有省廳下屬各處處長、各府推官。

從五品有各處副處長,各府處長,各縣知縣。

沒錯,如今在大楚帝國裡,知縣的品級乃是從五品,比開國時期的正六品進一步提升。歂

大楚帝國一向來都非常注重基層官員的權威,開國之處就把知縣的品級定位正六品,比傳統的正七品直接提高了兩級。

而在後續的持續的改革中,大楚帝國吏務部方面認為,對於大部分縣而已,正六品的知縣,其品級還是低了,因為這個品級比各府各處的從五品處長品級還要低……這顯然是不妥當的。

為此在承順十幾年的時候,就陸續給部分大縣,上等縣的知縣提升品級,後來範圍擴大到中等縣,再到下等縣。

承順二十八年,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各地知縣品級的全面調整,如今大楚帝國裡的所有的知縣,除了少數加銜各府推官,掛職正五品外,其他的知縣均為從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