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新型的工業城市,徐州的城區和很多城市並不一樣,並沒有新舊各種建築混雜在一起。

而是老城和新城分開,並且間隔了一段距離。

這是因為最開始的時候,中原鐵路和隴海鐵路這兩條幹線鐵路的鐵路線,並沒有直接經過城區。

同時新投資建設的工廠為了方便運輸,都是建在裡火車站和運河邊附近,圍繞著這些工廠,又興建起來了眾多生活建築,並且這些建築大量採用了磚瓦乃至鋼筋水泥結構。

最終,這裡也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全新的城市,承順二十七年的時候,徐州府的知府衙門以及其他一大批的官府機構也乾脆搬遷到了新城區。

因此羅志學抵達徐州後,所看到的城市面貌和其他傳統的城市不一樣。

怎麼說呢,其他城市,哪怕是金陵城的話,也是有著大量的傳統建築,這些傳統建築之中,混雜著一些新式風格的建築。

但是徐州,入眼所看過去則是清一色的新式建築。

御用馬車經過的時候,羅志學看見街道非常的寬廣,街道上還有軌道,這是軌道公共馬車的軌道。

道路兩旁,則是遍佈著各種新式風格的建築。

這些所謂的新式風格建築,其實也是大規模使用磚塊、水泥修建起來的建築,和傳統建築大量使用木頭材料有著極大的區別。

大部分民用建築的屋頂還是使用瓦片,不過也有一些建築,尤其是大型官方或商業機構建築的屋頂,則是採用鋼精水泥板。

這些所謂的新式建築,是大量採用紅磚、青磚以及水泥、鋼筋後自然演變而來。

倒不是羅志學強行干涉的結果。

說起這些所謂的新型建築材料,其實部分材料也不算新!

尤其是青磚紅磚這些東西,可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幾千年前就有燒製的磚頭用來修建房屋了。

瓦片就更不用說了。

磚瓦房這個東西,在古代裡可不是什麼新鮮玩意。

但是古代的生產力太低,想要修建磚瓦房的成本太高了,普通人家根本就修不起。

但是在大楚帝國裡,如今已經進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後期的階段,尤其是高壓蒸汽機的大規模應用更是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力。

在古代燒製磚瓦成本高,產量少。

但是在大楚帝國裡,各地都有專門的磚瓦廠,燒製紅磚或青磚的工廠,可是直接大量動用機械裝置進行開挖材料並進行機械加工生產的。

成本低廉,產量巨大!

再加上還有蒸汽輪船或火車作為中途的運輸手段。

這些,都是大幅度的降低了磚瓦的成本,讓民間能夠大量使用磚瓦。

而水泥工業到目前也是發展了接近二十年。

從一開始的產量低,成本高,以至於水泥剛發明並生產的頭幾年裡,水泥基本只會在少數幾個特定領域裡應用,如軍事建築,皇宮,高階別的官府建築,大型防洪工程等。

後來隨著成本逐步降低,水泥材料開始在一些商業建築裡使用,大概就是承順十五年前後,大量的商業公司修建公司總部,廠房的時候陸續應用水泥材料。

等進入承順二十年後,水泥開始在普通民用住宅領域裡使用。

發展到承順二十九年的今天,水泥已經成為了大楚帝國建築行業裡大量使用,乃至一些重要建築裡不可或缺的使用材料了。

當然了,在農村地區或城區裡的一些低端建築,還是大量使用石灰為主要的建築凝膠材料,此外青磚也不是所有人家都能用得起,而是會用其他建築材料代替。

比如南方的一些丘陵山區裡,因為沒有什麼洪澇威脅的地區裡,還在廣泛使用成本低廉的泥磚呢。

不過在城市裡,新修建的房屋裡,磚瓦水泥房已經成為了主流。

因為新式材料的大量使用,尤其是鋼筋水泥的應用讓建築形式可以有更大的設計空間,所以建築形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尤其是各種官方以及大型上機構的建築,為了方便辦公,在建築形式上更偏向於高、大、寬,並開始出現了多層的水泥樓房。

這些也影響了民間的民宅的建築風格。

進而慢慢導致了大楚帝國最近這些年修建的一些房屋,已經和傳統的華夏建築風格有些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