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海軍方面完全有能力保障行動的順利。

而且馬六甲被葡萄牙人經營多年,裡頭的財富肯定少不了,再加上馬來半島的其他地方,打下來的過程裡也少不了繳獲。

這一票,就算無法複製之前在暹羅王國行動裡的收益,但是應該也能賺上一筆。

投入有限,收益比較高,而且這些收益還是按照以往的規模進行多方分成,內閣又能拿大頭。

對此內閣方面動心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了,這些只是最表面的理由。

真正讓帝國高層,尤其是讓工商界支援的還是因為如果能夠行動順利,帝國全面掌控馬六甲海峽的話,那麼就意味著帝國徹底打通了前往印度洋的通道,不用擔心馬六甲海峽被其他人掌控而導致航線出現危險。

同時打通馬六甲海峽後,大楚帝國的商船就能夠直接進入印度半島甚至西亞地區,不用讓荷蘭人和葡萄牙人當二手販子了。

最近兩年,雖然大楚帝國也想要直接涉足印度半島乃至西亞地區的貿易,但是奈何大楚帝國距離當地太遠,兵力投送比較麻煩,以至於沒能在印度半島地區、西亞地區等獲得一塊真正的殖民地。

沒有殖民地的話,大楚帝國的商船,哪怕是南洋貿易公司的商船前往貿易,其實都需要看葡萄牙人以及荷蘭人的臉色。

人家不給面子的話,大楚帝國的商船想要進入當地的港口貿易都不可能。

如今就算能夠進入這些港口,但是也需要繳納一筆不小是稅收。

最關鍵的是,哪怕貨物運到了,也只能把貨物交給丹麥、葡萄牙、荷蘭、英國這四家進行出售。

大楚帝國南洋貿易公司的商業網路,因為缺乏殖民地,還沒辦法直接在印度半島建立自己的商業網路。

這就等於,大楚帝國辛辛苦苦搞印度貿易,結果錢都被其他西方殖民者賺走了,自己只拿了點辛苦錢。

此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印度半島最近幾年,抵制大楚帝國商品的浪潮越來越頻繁。

大量當地土著王國為了保護他們的脆弱手工業,開始拒絕大楚帝國的商品,尤其是棉布進入。

這讓帝國高層的工商界,早就想派兵過去教訓他們,好讓那些土著們知道什麼叫做貿易自由!

可惜,印度太遠,而帝國雖然也在緬甸的達貢以及北甲地區面向印度洋海岸有港口,然而後頭的馬六甲海峽被柔佛王國控制,而柔佛王國又和荷蘭人關係密切,再有就是馬六甲城也在葡萄牙人手中。

這意味著後路不穩!

一旦大楚帝國大規模進入印度半島殖民,基本上就等於在印度貿易裡甩開了荷蘭人和葡萄牙人,甚至甩開了英國人和丹麥人。

這必然會遭到強烈的反彈!

誰也不願意自家的財路被大楚帝國給搶了去啊。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這四個依靠著印度以及南洋貿易的殖民國家能服氣才見鬼了。

英格蘭人和丹麥人都好說,丹麥人實力不咋地,而英格蘭人的殖民地也只侷限於印度半島,並且英格蘭現在還打著內戰,也沒心思搞殖民擴張。

但是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尤其是荷蘭人是不會坐視不管的。

要知道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大部分利潤,就來源於南洋和印度貿易,說白了就是當個二手販子,不斷的把大楚帝國的貨物買到印度,再把印度的棉花等貨物賣給大楚帝國。

在這條航線裡賺了錢,就把錢換成絲綢,香料等貴重貨物運回歐洲販賣。

一旦大楚帝國直接在印度半島上立足,那還有他們荷蘭人這個二手販子什麼事啊。

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荷蘭人的反彈必將會是強烈的。

如此情況下,馬六甲海峽的控制權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沒有把馬六甲海峽掌控在手中就貿然插足印度半島搞殖民,那等於是把後背交給荷蘭人,風險太大了。

如今海軍方面卻是提出要全面掌控馬六甲海峽,這對於內閣方面而言吸引力不小。

尤其是海軍還說所需要的花費也不會很多,那些土著都是渣渣,隨便打一打就贏了,到時候錢大大滴有!

儘管內閣方面其實也能猜得出來,海軍這是有自己的小九九,說根到底還是為了軍費。

但是隻要海軍能夠帶來更大的收益,內閣投資一波也不是不行的。

於是乎,前腳還罵罵咧咧的雙方,很快就是坐在了一起開始討論起來控制馬六甲海峽的可行性。

內閣在商談中,郭全書代表內閣其他人,向海軍提出了若干要求,而這些要求總結起來就是:錢可以給,但是要少花錢多辦事,其次,則是專款專用。

這錢是用來打仗用的,不准你海軍前腳拿了錢,後腳就去建造什麼一等戰列艦,海軍要是敢這麼玩,內閣明年就敢砍掉海軍的常規軍費。

哪怕鬧到陛下面前去,他們內閣也決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