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弄錢搞一等戰列艦編隊的海軍,在國內搞錢的企圖失敗了後,又不甘心放棄一等戰列艦編隊的計劃,也不願意裁汰其他戰艦來騰出軍費。

最後就把目光放在了南洋上!

因為他們想起了前幾年在南洋玩擴張的時候,抄沒的大批土著的財貨,根據帝國的優良傳統,當年弄到的抄沒資產以及土著的賠款加起來一千多萬楚元,是多家分錢……

財務部代表國庫拿了大頭,但是軍方也拿了不少。

而軍方的這些錢裡,海軍作為南洋戰略的主要推動者,在一系列的行動裡佔據了主要的地位,哪怕登陸後的戰鬥主要還是陸軍打的,但是海軍依舊拿了大頭。

畢竟一系列的運輸,海上作戰都是海軍搞的,陸軍說白了就是去打個工而已。

最後,海軍這邊分下來了差不多兩百五十多萬楚元,以專項造艦經費的方式撥給了海軍。

這兩百五十多萬楚元看似不多,但是海軍的軍費其實一直都不算多。

比如承順十四年裡,總軍費是四千萬,但是陸軍則是絕對的大頭,直接拿走了三千多萬,海軍只拿了六百萬,剩下的則是被近衛軍給拿走了。

所以兩百五十多萬額外軍費看似不多,但是對於海軍而言也不算少了。

畢竟海軍的兵力規模,是遠不如陸軍的。

陸軍的總兵力一百多萬呢,維持這些兵力以及眾多的中小規模戰爭,再加上這些年持續的換裝新裝備,所需軍費極為龐大,就這三千多萬對於陸軍而言其實也不夠用,要不然陸軍也不會喊出自力更生,進行大規模軍事屯墾,自己種田養豬了,就是為了節省軍費開支。

而海軍呢,其實人員數量遠不如陸軍,一艘戰列艦所需要的人員也就幾百人而已,哪怕是一百艘戰列艦,那麼所需要的兵力也就幾萬人,更何況如今楚軍還沒這麼多戰列艦呢。

至於巡洋艦、護衛艦等戰艦以及運輸艦等輔助軍艦所需要的人員其實更少。

然後再加上一些各海軍基地裡的後勤輔助人員,再就是陸戰隊了。

如今楚海軍的總兵力,其實也就八萬人出頭,並且陸戰隊和基地後勤人員佔據了半數以上。

此外,海軍自己也會在海軍基地裡搞屯墾,養豬種菜什麼的,以就地供給基地駐軍。

因此雖然海軍軍費少一些,但海軍日子其實還能過得去。

然而,這都是在不擴編,不大規模建造新式戰艦,尤其是戰列艦這種昂貴玩意的前提下。

海軍想要搞眾多的一等戰列艦,這玩意可貴了,一艘就得幾十萬楚元呢。

十幾艘下來,一年的海軍軍費都得全部填進去。

所以,海軍想要擴編一等戰列艦編隊的壓力也是很大,畢竟一等戰列艦擴編了,那麼配合作戰的三等戰列艦以及巡洋艦、護衛艦也得相應擴編啊。

總不能讓一等戰列艦單獨出海作戰吧!

好在前兩年有了兩百多萬的額外軍費,讓海軍能夠實現了一定的造艦企圖,但是如今錢眼看著花的差不多了,而軍費卻是沒有增加。

如此情況下的,他們自然也就想要在南洋再撈一筆……

除了撈一筆浮財外,海軍其實也想要進一步推動帝國的南洋戰略,只要南洋戰略搞上去了,後頭內閣那邊不管怎麼樣,都不能不給錢吧。

皇帝還不餓差兵呢。

如此承順十四年十一月份的時候,海軍正式提交了南洋擴張方案,重點就是攻佔馬六甲城!

進而控制整個馬六甲海峽!

如今的馬六甲城還處於葡萄牙人手中,但是如今的葡萄牙人在馬六甲城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荷蘭人和柔佛王國給他們帶來的壓力太大。

再加上葡萄牙如今內部還在和西班牙打著,根本沒能力增援海外的殖民地,如今葡萄牙人的海外殖民地,基本只能自力更生。

如此情況下,別說荷蘭人想要拿下馬六甲了,就算是大楚帝國方面也是忍不住動心了。

前幾年沒動手,那是因為沒有適合的跳板,大楚帝國總不能從廣州一路出發,在海上飄蕩幾個月然後跑去進攻馬六甲城吧。

那樣純粹是腦子燒壞了。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大楚帝國已經從暹羅王國方面獲得了北甲地區。

在北甲地區的南部,就是亞齊王國,而東南方向則是馬六甲城了。

如此情況下,完全能夠以北甲地區為依託,然後出兵亞齊王國控制的馬來半島的部分割槽域,然後再進攻馬六甲城。

甚至都能順勢繼續往東,朝著柔佛王國發起進攻,繼續掌控整個馬來半島,以全面控制馬六甲海峽。

海軍的這個方案,引起了內閣方面的興趣。

尤其是海軍方面說,如果要打的話,其實也不用多少兵力,從北甲地區派三個陸戰團過去,基本就能橫掃馬來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