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237章 真相(第5/8頁)
章節報錯
“這些表象我自是不信,張相也不必做此說。”文士認真的解釋著,“我們王爺泥腿子出生。
從最底層爬上來的兵士。收復南陽,以一地之力抵擋住南疆一國之力。鎮守邊境便護得大齊南境安寧。
我家王爺的事蹟想必張相也瞭解。在太安,人人都說南陽子民只認得南陽王,不認得天子。
但卻沒有人想其中的原因。
因為南陽子民現在人人吃得飽飯,有田種,有家待,免受戰亂,安居樂業。這一切都是我們王爺數十年的苦心經營。
我想,張相你也正是知道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在我之前接觸你的時候沒有拒絕。因為張相你本質上和我們王爺是一類的人。
一心為民的人。
說起這點,張相和我們王爺倒是一樣,都是起於青萍之末。又有同樣的信念,理當成為知音。”
張廷渝不置可否,只是說和,“我已經血巫屍體送到趙王府,以後事情與我無關,包括南陽王在內。
昔日的事情兩清,今後再無瓜葛。”
文士卻直接作揖道,“王爺,我是來請張相一件事。”
“何事?”
“我代王爺請張相入南陽。”
張廷渝嗤笑一聲,“我位極人臣,在這太安早已有一席之地,無論是生活還是權力皆是上等。
為何要去南陽貧瘠之地?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我又為何會行大不逆執事去那南陽?
之前幫你們是還恩,現在恩情了了,自該結束。”
“我想張相會的。”文士也不惱,繼續道,“大齊千年,已然入沉痾。國內苛捐雜稅,官吏橫行無忌之類的暫且不提。
大齊國策以勳貴階層為主,世家門閥佔盡資源,底下百姓苟延殘喘。現在又國不將國。遠離太安的州郡多自立。
其內律法又以當地勳貴的意願為主,底下的百姓更是慘無人道。我從南陽一路行來,餓殍滿地。這樣的大齊又如何稱的上人國?
大齊天子高居太安,秉乘所謂的祖訓,置天下百姓於不顧,照樣以維護勳貴階層為主。這樣的大齊又有何值得張相繼續輔左下去的理由?”
“陛下是仁君。”張廷渝只是澹澹的說道,“登基以來,賦稅已降低兩層。”
文士不屑一笑,“徒有其表罷了。張相想必自己心裡也清楚,政策落到下面,降的是鄉紳土豪的稅,苛的是百姓的稅。”
張廷渝沉默半晌,最後道,“這不是你們南陽在太安攪水的緣由。”
文士笑道,“其實不算攪水,我家王爺就是單純的想讓張相看清楚這所謂的大齊朝堂。
那些個以只想著自身利益的文臣集團哪個不是想借著沁園一桉大做文章?
線索查到了血巫就該想到是我們王爺身上,可是又有誰會主動把這個點這個方向給揭開?
甚至南疆百力之王阿古力大人親自前來摘星樓和國師一戰,卻依舊無人主動提及我家王爺。
文臣不敢,武將不敢,大齊天子亦是不敢。作為大齊的樞紐所在,卻自私怯懦到這種地步,又有何利國政策?
無非就是一群靠著吸食大齊百姓的官僚罷了。暮氣沉沉,這樣的大齊還有救的必要?”
“所以,你選擇劉子司,不單是想讓他順利脫身去南陽,更是想把老夫徹底綁在你們船上?”張廷渝調轉方向,問了另外的問題。
文士坦誠說道,“秦王,趙王,崔遠他們不過是攪渾水罷了。張相你這確實如此,就是想用劉子司一事將張相綁在我們南陽上。
手段雖然無恥了一些,但是我們不會做此。王爺說了,就算張相你不去南陽,他亦是會尊重你的選擇。
你這樣的好官無論留在哪,都不該被這種下作的手段害了清白。張相若想去南陽,那劉子司一事自然無所謂。
若是不想去,我們亦是會有法子替張相作證清白。
劉子司一事主要還是想讓他順利脫身去南陽。”
張廷渝沉默了一會,最後說道,“劉子司還未動手,為何陛下會先知道?”
“這也出乎了我們意料,不過無所謂,天子身邊有能人也正常。”文士無所謂的回了一句。
“苗才人一事也是你們搞的?”張廷渝繼續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