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校長(第2/2頁)
章節報錯
此外裴該還計劃著,把教育經費全都下撥給董景道,由他自主籌劃,包括召多少學生,怎麼開飯費等等。以後行臺也會按年統籌出一筆資金來,源源不斷地供給,老先生只需要把賬做好了,由行臺派員前去核查即可。
董景道聞言,表面上不動聲色,眼中卻分明閃爍著欣悅的光芒,便即朝裴該拱拱手:“多謝大司馬。”裴該笑道:“此為國家,非我個人之私,先生何必道謝?唯願天下才士,鹹出先生門下,他日為吏做宰,可以振興社稷。”
隨即二人乃開始就辦學的細節問題,展開討論。董老先生唯有一事不喜,但既然裴該已經開出了那麼好的條件,基本上算是給錢給政策,讓他獨立辦學,也便不宜再爭了。何事不喜呢?就是“校長”這個名號。
長安行臺辦學,當然不能再叫太學、國子學,裴該即取漢代地方學、校、庠、序四級的前兩字,稱為“學校”——在老先生想來,必是如此來由。這倒是無所謂,可是為什麼要叫我“校長”呢?
一則校在學下,我憑啥不能叫“學長”?二則“長”字用作官稱,並不尊貴,譬如大縣為令,小縣為長,再譬如大司馬三軍中,隊以下三級主官才稱長,再上就稱督乃至帥了。
所以老先生認為最合適的名稱,應該為“學令”,再不濟模仿中央,直接叫博士也成啊……算了,不跟大司馬糾結這些細節問題了,我先做幾年校長再說吧。
——————————
董景道與裴該大致商議定了,便即退歸為他準備的精舍,去擬定辦學的計劃書。但計劃書還沒能報上來,裴該便即得到裴詵急報,說平陽內亂,劉粲已然揮師北上了。
於是急召幕僚們商議,大家夥兒都說,可以命甄隨趁此機會奪佔汾陰和聞喜,從而收復河東全郡。尤其是裴家那幾個,早就想打回老家去了——雖說其實很多人打出生就沒怎麼回過老家——偏偏劉粲堵在臨汾和絳邑之間不走,則為了大局考慮,只好先忍著,如今終於忍無可忍,不必再忍啦。
幾名武夫想得更遠,郭默當即建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劉粲、劉曜相爭不休,我軍正好趁機北上,擊其虛疲,直下平陽!”
陶侃也說:“譬如昔年魏武定河北,用郭嘉之計,先縱二袁相爭,然後趁間取利——臣以為是其時也,當命甄隨收復河東後,繼續北上,尋機或可再克復平陽。”
諸將都說,平陽是胡漢根基所在,即便死馬,也有幾斤骨頭,光靠甄隨一旅之眾,恐怕難克。就此紛紛請令,希望能夠帶兵上陣,增援甄隨。
然而度部掾柳卓卻連連搖頭,說:“倘若糧秣物資充足,我軍早便下河東而向平陽了,何待二劉相爭啊?而今府庫空虛,若非日前周士達遣人資供,早已入不敷出,恐怕我亦一頭撞死在明公駕前了……豈有餘力,再供輸更多兵馬北上哪?”
所謂“周士達遣人資供”,是指楊虎在漢中屯積了不少糧食,周訪本來糧秣將盡,既得進入南鄭,一下子就吃得滿嘴流油。然而漢中雖然多年積聚,糧秣豐足,武器裝備卻比較稀缺,周訪正在煩悶,楊虎獻計,說咱們不如拿糧食去關中換兵器吧。
因為此前裴該利用鬱翎等商賈,就跟楊虎做過買賣,雖然雙方乃是敵國,而且還見過仗——楊虎曾經奉李雄之命,北出應援過楊難敵——不宜官方交往,但可以透過私商假做走私生意嘛。
周訪因此便取出萬餘斛糧草,供輸關中,解了柳卓的燃眉之急。不過周士達並沒有明言交換,他派女婿陶瞻前來,自稱是因為大司馬此前派兵策應,又命上洛郡守裴軫送糧——雖然沒派上用場——故而特意貢獻以酬恩德。特命陶瞻與其父陶侃私見,備言漢中甲杖如何欠缺,不便抵擋巴氐的侵擾,陶侃會意,當即上稟裴該,請裴該以數十領甲、數千柄刀、數千支矛,及少量弓矢下賜。
然後當然也會說,關中正缺糧食,漢中若有,可再貢些來;關中兵器尚有餘裕,漢中若乏,也可明打申請。
——這就對了嘛,同朝為臣,上下級之間,做什麼生意啊?我們是正常的貢獻和賜予關係。
因而柳卓今日提起此事來,陶侃就和顏悅色地問道:“既下聞喜、汾陰,搜其府庫,及命縣中大戶供應,頗能得糧。但不知預估其數,及府庫所有,可再出多少軍啊?”
柳卓沉吟少頃,手指攏在袖子裡盤算了一番,回應道:“最多五千軍……聞喜、汾陰所有,難以估算,若計點府庫現存,則以兩千為宜。”
郭默連聲道:“太少,太少!”
https:
.。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