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去摘鮮果兒(第1/2頁)
章節報錯
關中方面根據情報所得估判,劉粲有四萬軍,劉曜並平陽禁軍及周邊戍守部隊,最多也可以出到四萬。雖說因為內部相爭,胡兵計程車氣不可能高;而且實話說平陽一郡,如今也很難支撐超過五萬兵馬的糧秣所需;再加上所謂各四萬,是連等若民伕的輔軍也算進去的,實際能戰者,還得多打個折扣……
但不管再如何輕視胡軍的戰鬥力,彼有四萬,你總得將其半去對戰吧,僅僅甄隨麾下五六千,是斷然不夠的;即便如柳卓所言,再多派三到五千往援,也屬杯水車薪。
況且,還必須考慮到這麼一種可能性,即二劉相爭,一方速敗,勝者招降了敗者的多半部屬,則其軍伍可能瞬間擴充到六七萬之眾……
因此郭默才連聲說:“太少,太少!需發三萬軍去,始可滅二劉而定平陽!”
柳卓雙手一攤,說你殺了我算了……而即使你順便抄了我的家,也不可能籌措出足夠三萬大軍三五個月所需的糧秣來——“君等若能為此,我便請辭,將度部一以委之。”你們誰有能力,誰來幹吧。
警部掾李矩試探性地建議道:“何不急報洛陽,請朝廷派發兵馬應援哪?”
眾人全不應聲,只是側目相對,心說:你究竟是哪一頭的啊?那麼鮮亮一枚果子擺在面前,即便咱們吃不著,等它爛了,也不能讓祖逖先給摘了去吧?
裴該倒無這般私心,他希望能夠儘快平滅胡漢,使河東、平陽膏腴之地,復歸中國所有。在無害大局的前提下,他當然也會耍點兒小心眼兒,跟祖逖爭上一爭,搶奪功績,但若於國有害,又豈能只念個人之私呢?我要是那麼小器,當初就不會把皇帝也放給祖逖去供著!
但他也不禁搖頭苦笑,對李矩說:“茂約此言是也,但恐朝廷如今,也將不出三萬大軍來。”
此前裴該在關中大戰劉粲,把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糧秣物資花了個七七八八。祖逖所佔雖然是中州膏腴之地,終究所經兵燹比關中更甚,其實就目前的經濟實力來說,未必就比雍、秦二州為強,則他也曾策應北渡,奪佔了半個河內郡,府庫裡還能夠剩下多少糧食來啊?
要知道,這才五六月份,距離秋收還整整一季呢,總不成後面幾個月大家夥兒全都餓肚子。即便天下可因此戰而底定,也要防因為糧荒導致地方不穩,政局糜爛,何況即使取下平陽,東邊兒還有石勒那個大敵在呢。
因而裴該說,咱們自然應當向朝廷奏報,請朝廷派發援軍,但估計也來不了多少,杯水車薪而已。
眾皆面有難色,文吏們趁機重提前議,說咱們只命甄隨收復河東即可,不必再北上平陽。可是他們也知道,機會難得,倘若錯失,未免太過可惜了。
裴該見裴嶷一直在低頭沉吟,不說話,便即轉過臉去,直接徵求他的意見。裴嶷手捻鬍鬚,又想了一想,才說:“君等皆以為二劉鷸蚌相爭,我或可收漁翁之利,卻不知這漁翁麼,恐怕非止一個……”
裴該聞言,當即省起:“不錯,還有石虎!”
相信二劉相爭,明知道是飲鴆止渴,也一定會各自去向石虎討要救兵的,則石虎率軍自晉陽南下,與甄隨到平陽的距離相差無幾,然與長安相比,無疑要近便得多啦。
不禁苦笑道:“如此說來,這鷸蚌終將落於羯奴之手……”
裴嶷卻搖頭道:“也不盡然。”
隨即解釋,說:“石虎新得太原不久,據此前探其情狀,百姓多不依附,各據塢堡與之相抗,則即便彼肯南下,所部亦不會多……”心中默算了一下——“頂多三萬之眾。若石虎明助一劉,則我必無隙可乘,然恐其亦首鼠兩端,要待二劉分出勝負來,或皆疲弱,難以再戰,才肯進軍。而若勝負已分,勝者必拒其入境,即敗者往附,亦不能更長其勢。
“只是平陽局勢,瞬息萬變,我等在千里之外,難以把控。倘若行臺可即出師五六萬,直向平陽,自然攻無不克,石虎亦不足為擾;今既難遣大軍以助甄隨……”
話說到這裡,突然頓住。陶侃便問:“文冀之意,是雖不遣兵,而可遣將,當使一大將往督甄隨軍,以便因應形勢,隨機應變麼?”
裴嶷點點頭,說:“因應形勢,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守則守。倘若有機可趁,自當急下平陽,更拒石虎;若無機可趁,亦不可輕舉妄動,以免連河東都為羯賊所侵入。我恐甄隨見獵心喜,若知平陽情狀,必然不及報便往攻聞喜、汾陰,繼而直向平陽。甄將軍雖勇,終究所部唯五六千而已,倘若一個不慎,或有喪敗之虞啊。”
眾人聞言,盡皆皺眉,其實不少人心裡都在想:甄隨會吃敗仗?那又是什麼情狀呢?我倒有興趣瞧一瞧啊……郭默當即朝裴該一拱手,說:“臣請銜命而出,以督河東軍,尋機攻取平陽!”
裴該也正在考慮裴嶷所言。雖然他知道甄隨不是真正的匹夫之勇,終究那廝骨子裡還是喜歡冒險的,則在雙方兵力對比太過懸殊的前提下,甄隨因為急於立功而導致戰敗,也並非不可想象之事。則若派將往督其軍,其實郭思道是個挺合適的人選——郭默狡猾啊,絕不會輕易打沒有勝算的仗——但估摸著他壓不住甄隨。
能夠壓住甄隨的,可能也就裴嶷、陶侃二人而已。但裴文冀終是文吏,本身軍事才能很一般,臨陣應變,非其所長;而陶士行……終究與甄隨分軍已久,光靠頭銜和能力,能否壓制住甄隨的妄動,似乎也不能滿打保票。
就見裴嶷朝自己一拱手,緩聲說道:“臣之意,當請明公親往。”
陶侃一皺眉頭:“何必如此?”
裴嶷說正該如此,隨即便解釋說:“倘若平陽不足以定,則唯大司馬前往,始可制約甄隨,使不妄進;而若平陽可定,則初進城之人,絕不能是甄隨,而必為大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