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摘瓜(第2/2頁)
章節報錯
裴該是希望荀氏父女可以看清形勢,自覺自願地答應婚事,進而歸從於自家麾下的——終究強扭的瓜不甜嘛。那麼倘若父女兩個商量了老半天,結果還是拒絕,又該怎麼辦?裴該心說那就只能來硬的唄,不管甜不甜的,先把瓜摘到手裡再說!
——————————
打完一仗,奪佔宛城,裴該自然有很多公務要處理——首要之事便是論功行賞了。
徐州軍中有一套完整的授功體系,是裴該與卞壼等人反覆商議後製成的。功勳論級,裴該換了個後世的詞彙,稱之為“轉”——中即有“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句,有可能是南北朝時代的名詞。
古代多以斬首數作為報功的憑據,但裴該本人卻並不很喜歡這種野蠻手段——正所謂“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而且士卒割取和爭搶首級,也容易混亂佇列,甚至於貽誤戰機。故此裴該規定,只有敵軍將吏之首,才有價值——且與生俘同論——普通小兵的腦袋你割下一萬個來,我也全當沒瞧見。
功勳由基本作戰單位“營”的軍法官“司馬”來計算總額,按照實際功勞大小分與各隊,再依次由各隊分與各排,各排分與各伍,直至落實到每個士兵頭上。倘若認為自家主官分配不公,即便普通士卒也有向營司馬申訴的權力。
倘有諱敗為勝、貪冒功勞、上下其手等事,主官必受嚴懲。
功勳累積一轉始可受賞——因為有可能分下來,某伍全體只得一轉,那分到每個人頭上就是五分之一轉,不夠數——賞賜主要分為三種:一是授以實物,比方說甲一領、錢幾緡、絹幾匹等;二是升其職務;三是授以田宅。
升職的話,普通士卒積二轉可為伍長,伍長積三轉可為排副、五轉為排長,排長積七轉可為隊副、十轉為隊長……即便暫時沒有合適的位置,那也可以按照相應職位來厚給衣食、裝具。
裴該手底下計程車兵,大多數都有家眷在廣陵屯田,本來就答應說屯田三年,即放為自耕農的,從今春開始,徐州方面已經開始分田授業了。但屯農成為自耕農,所受田產比徐州土著要略低一些:丁男六十畝,丁女四十畝,老弱一律十五畝——這是為了一定程度上彌合主客矛盾。若士卒得功一轉,即可多予其家三畝地,得功三轉,額外賞賜一處家宅。
計算功勳、平衡各方面利益,這是件很繁瑣的事情,暫時還沒有人能夠幫到裴該,他只能親歷親為。在與荀氏父女相談這段時間,很粗略的功勞統計就已經由各營司馬彙報給甄隨、劉夜堂二督,再由他們呈遞到了裴該的案頭。裴該熬了大半宿,終於把所有數字都統計、核算完成了——不管怎麼說,阿拉伯數字和後世的算式,即便只是簡單的加減乘除,也比這時代的籌算要方便得多。
雖說這年月實際上已經有了珠算,但算盤的形質要比後世簡單、粗陋得多,而且也尚未普及,不是隨便扯個小吏來就能撥拉的。士人倒是大多會擺算籌,但那玩意兒使著實在太麻煩啦。
——————————
裴該忙得夜深不眠,荀氏父女卻也一樣,兩個人高燃著蠟燭,足**談了好幾個時辰。
荀崧首先把裴該所言向女兒合盤托出,然後就問:“汝以為裴使君所言若何?”
荀氏女暈生雙頰,垂著頭說:“一切全聽阿爹主張。”荀崧不禁皺起眉來,心說你長這麼大,除了還在襁褓之中,啥時候聽過我的主張啊?平素大大咧咧的,有若男子,我多次警告你再這麼發展下去,肯定嫁不出去啊,你全當耳旁風,怎麼如今倒做起小兒女之態來了?我瞧著都不習慣,心裡頭瘮得慌……
哦,對了,正是因為那個“嫁”字。裴該說要向我家提親,對於終身大事,你終究還是個姑娘家,不敢自己拿主意,所以才如此嬌羞——但我要問的不是你的婚事啦!
“我家是仍屯宛城,還是跟隨裴使君前往東海,對於此事,汝究竟有何看法?”
荀氏女聽到父親明確的問話,這才收斂起羞怯之態,抬起頭來問道:“阿爹自河陰南下,也已二歲,未知除一宛城、兩千疲兵外,還置起了什麼產業?”
荀崧輕輕嘆一口氣:“是我無德,不能為朝廷鎮守江北……”
荀氏女說我不是在質問阿爹啊,你也不必太過自責——“人各有所長,亦有所短,太平時守牧一方,使民皆安足,且知禮儀,阿爹當不讓人;然身當亂世,披堅執銳,本非我荀氏家傳之學……”
要是裴該在,聽到這幾句話,肯定會嗤之以鼻,說:“無論太平時節,還是動亂時節,百姓之心有什麼差別?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而且在第五猗、杜曾殺過來之前,周邊也無強敵,在這種情況下你老兄只能佔著座宛城,招募一兩千弱軍,別說擴充套件地盤兒了,連防守都困難,就這麼點兒才能,我不信換個太平世道,你就能飛上天去!姑娘啊,別給你爹臉上貼金啦,黏不住的!”
然而荀氏女身為人子,當然不能直接指著老爹的鼻子說你無能,只好繞個圈子,寬慰幾句,然後說:“我家即便復得宛城,料也難以持久……”或許換她幹會有所不同,但不管怎麼說,她也只是個小姑娘而已,不可能真正走上前臺,而僅僅做名高參,那也得老爹言聽計從才成啊。
荀崧是管不了他這閨女,可終究是一家之主,也不會總被他閨女牽著鼻子走。否則的話,如何決斷,他不需要跟閨女商量,直接請對方拍板就是了。
因此荀崧就問了,說我也知道不可能久守宛城,那麼是否應當歸從於建康呢?終究琅琊王是陝東大都督,裴該只是青徐都督而已,且名義上還要受建康轄制,那我為什麼不跟隨老大,而偏要跟著小弟呢?
荀氏女微微一笑,反問道:“從來請客容易,送客為難,阿爹以為,裴使君肯放我等東歸建康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