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大迴圈(第1/3頁)
章節報錯
靈丹,山上道人們其實未曾見聞。
古人傳說,採霞凝液、化汞作漿。
食之百病不生、後返先天。
故事裡各般仙丹妙藥多有記載,他們的傳承中也繪聲繪色留下痕跡。如某某年月時候,某位先賢如何機緣巧合,於怎樣的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交濟出一粒丹丸。
靈光濤濤,列仙下凡、賜福恭賀。
然而如於啟猛、尹文念等大多精研道門經義的人卻清楚,尋常人傳得神乎其神的靈丹其實並不存乎於世,多是杜撰。
哪怕真有丹方遺世,凡通曉藥理,或多或少能看出其中充斥著太多臆想,種種藥材多以陌生而拗口的新名冠之,且藥性甚至自相矛盾。
前些時候,尹文念從山門同道那裡得到訊息,言說有人拿出一副古方,依照其上配藥可將正陽觀傳聞裡的獨門仙藥化生萬解仙妙玉露煉出。
對此他默然不語,旁人不曉得,與正陽觀有所來往的尹文念心中清楚,那所謂的仙藥,便是正陽觀自己都弄不明白。
已經快百年沒出過爐,自稱是丹方者更是千奇百怪,莫衷一是。
何況真有此藥,是否能如傳聞裡那樣解百病、延長壽,尹文念亦不抱希望。
君不見百年來,真武山以鉛汞之法熬煉出的龍虎大丹一直強壓對方一頭,可想而知其實那所謂的仙妙雨露效用並不大。
想要以一則不知哪裡來的真假難辨的藥方煉出靈丹,則過於想當然。
比起期待建業那邊,尹文念反倒更看好眼前這處小山上,目光落在屋中,那道身披道袍不斷走動、維持火候、搗藥投入的身影。
以及周圍駐足的眾人。
靈藥的出現以及氣感的明悟讓他們看見了那扇緊閉大門被推開一絲縫隙,流露微光,卻格外明亮,指引著他們。
說不得,這世上第一爐靈丹,要在常人不甚看重的西南邊陲、在道人們的眼底下橫空出世了。
“且先出去吧,人多堵在門口,也煩擾了淮明子道友。”
見到煉丹房中已經開爐生火,溫熱感撲面,於啟猛開口,帶著眾人退出去,將空間留給對方發揮。
“楊道友、李兄,兩位精通丹鼎,還要麻煩在此幫襯淮明子一二,協力完成此次丹藥的煉製。”
看也看過,雖說依照推算,他們以靈藥煉製的靈丹並不會出現動輒數十日才能成丹的情況,但兩日功夫卻是少不得。
不可能所有人都待在此地,於是臨走前於啟猛拜託了另外兩位出身丹鼎法派的道人,以及一位山下醫藥辨析之術高超的藥師,尹文念則吩咐了真武山中帶來的靈丹峰眾人在邊上給他們打打下手。
其餘人便離去,畢竟手上還有修行方面的摸索要繼續,靈藥即將徹底枯萎,須得抓住最後這段時間儘快推演出適合道門未來、適合眾人的修行之法。
尹文唸的感氣法門過於簡陋,且有極大運氣成份,彷彿看天意來決定誰能明悟氣感,眾人雖豔羨,卻不會推崇。
大家聚集在此,多少有些為眾生開道的心思。
之後,道人們又一次投入到繁複的推演中去,有人慾求長生,藉助明悟氣感者洞悉外物,鑽研血肉變化;有人將注意放在了山上自然中那絲絲縷縷疑似氣之源頭的力量,不斷嘗試利用;還有道人重拾起對氣血方面的研究,以之前稀裡糊塗練出一絲猩紅之力的年輕道士為基礎,試圖將這種力量深挖。
尹文念未停下,他繼續走在感悟天地之氣的路上。
道經有言:上下浮游六氣,正、清、雲、燁、霜、黃。
儒士亦有六氣之說,不過他們的六氣同道門六氣差異頗大。於道門而言,六氣包羅永珍,如人身、如天地、如流雲,都有各種氣。
所謂[六],實則萬般造化,存乎一變。
“御六氣,可憑虛乎?”
尹文念認識到自己琢磨出的玉元之氣或許只是天地諸多氣力中的一種,而且侷限在元陽峰上,他需要越出這道藩籬才能得見外界自然。
可如何越出,如何從空洞枯寂的山外之地收穫[氣],這又成了頭等問題。
“採氣於天地……”
呢喃一句,他有些不解當下的各般問題,卻又暢想著往後。傳說中食氣者神明不死,自己這般採食天地之氣,是否也能到達仙神道君般的境界?
或許吧。
搖了搖頭,當前還是先將何謂六氣確定下來,感悟一種玉元之氣已是僥倖,饒是他也無法斷定自己能一路走下去。
另一邊,於啟猛同樣陷入沉思,難得沒有去與其他道人辯經論道,而是待在了靜室中,呼吸綿長,胸腹起伏。
細眼看去就能發現,一道道微光躍動在左臂上方,卻轉瞬而逝,難以把握。
良久,他吐出氣來,睜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