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春秋時期的越國,都能用挖來的銅礦鑄造出令後人驚歎的兵刃,這就意味著如今吳國境內的銅礦,開採難度必然不會高到哪裡去!

而這,也正是吳王劉濞拐彎抹角的抱怨‘少府賣的米太貴了,吳地百姓都要餓死了’的真實用意。

吳國窮不窮?

窮!

甚至早在吳國還不叫吳國,而是叫‘荊國’,並由已故荊王劉賈統治之時,位於漢室版圖東南角的荊國,便是關東有名的‘荒涼之地’。

對於後世人而言,‘東南沿海地區荒涼’的說法,或許會顯的有些奇怪;

但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歷史程序,人們就不難發現:在如今這個時間點,別說是吳國了,凡是長江以南的絕大多數地區,都基本還停留在‘準備開發,還沒開始開發’的階段。

——吳國境內,遍地沼池、山丘不說,更是因為臨海,而導致吳國境內的土壤普遍存在鹽鹼化;

淮南國隨好些,但境內也是山丘林木遍佈,除了秦始皇時期修建的直道,幾乎就再也沒有像樣的道路可進出淮南國;

而最要命的,當屬位於漢室南方門戶的長沙國。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假設某個年輕官員能力出眾,但資歷尚淺,需要外放打磨,那最好選擇,自然是關中的郡縣;

如果關中不行,那便是函谷關內外的河東、河內為最佳;

實在不行,若是分到齊、楚、梁等國,也還勉強能接受;

若是實在時運不濟,被分到北方苦寒之地——上、代,亦或是南方的荊地,那這個官員,恐怕就要意志消沉,再無遠大志向了。

可倘若這個年輕官員,倒黴到被調去長沙國的地步,那必然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無所不用其極,也要逃離‘去長沙做官’的命運。

蓋因為位於漢室版圖極南,隔五嶺而與南越相望的長沙國,幾乎可以算是如今漢室境內,最不適宜居住的地區,且沒有之一。

常年不散的溼瘴之氣,三天下一次、一次下三天的瓢潑大雨,以及蚊蟲遍佈、猛獸種類奇缺的雨林,都足以使得每一個外來人,將身家性命丟在長沙國,成為那片原始雨林的天然顏料。

在歷史上,類似的事也是不勝列舉。

——凡有漢一朝,但凡是被封到長沙的皇親諸侯,普遍都活不過三十;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被調往長沙國的官員,也大半埋骨此地,含恨而終。

即便是後世聞名遐邇的名士賈誼,在被調往長沙之時,也難免寫下一篇《鵩鳥賦》,以表達自己的鬱悶之情。

與無差別吞噬壽命的長沙國相比,吳國的情況自然是好了不少,但從經濟、民生方面來講,卻也並沒有好到哪裡去。

幾乎沒有開發的土地,以及遍佈境內的溼地、沼池,因臨海而嚴重鹽鹼化的田畝,再加上偏遠的地理位置、悶熱多雨的氣候,稀疏的人口、落後的道路交通······

毫不誇張的說:在劉盈在位時期,這吳王的位置,還就只有劉濞能坐得!

但凡換了旁人,尤其是那幾位和劉盈同父異母的弟弟,被劉盈送去吳國做王,天下人必然會在私下閒談,職責劉盈‘苛待同父昆季,心性殘虐’······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吳王劉濞借少府‘高價賣糧’一事發發牢騷,表明吳國‘承擔不起少府的高價糧’,似乎也並沒有什麼不對。

——吳國本來就窮,再加上當地糧產不豐,雖然不到買不起少府糧食的程度,但顯然也沒到能輕鬆買下足夠全國百姓食用的糧食,且絲毫不心疼錢的地步。

可結合‘吳國境內多銅山銅礦’,再回過頭,看待劉濞哭窮這件事,其中的意味,顯然就不太對勁了。

——吳國田畝貧瘠,意味著種不出足夠的糧食;

而吳國窮,意味著少府的‘高價糧’,讓整個吳國都亞歷山大。

那劉濞將這個問題擺上檯面,是想要做什麼?

想想就知道:對於吳國‘土地貧瘠’‘可耕作田畝不足’的問題,朝堂根本就毫無辦法。

別說是遠在數千裡之外的吳國了,就連函谷關門口的梁國,長安朝堂都顧不上!

所以,要想解決吳國即種不出足夠的糧食,又買不起足夠的糧食這一難題,就只有兩種辦法。

一:讓少府特殊關照吳國,低價賣糧給少府;

二:讓吳國擁有足夠多的錢,從而得以順利買入少府的高價糧,以供吳國百姓食用。

其中,第一個辦法的可操作性,幾乎是無限接近於零。

——關中宗親諸侯近十家,你劉濞何德何能,讓天子劉盈下令少府特殊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