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過去這些年,劉盈在安東做的那樣:讓移民以兩千人的‘屯耕團’為單位,集體勞作開墾,共同應對生存危機;

在多年的集體勞作之後,開墾出足夠多的田畝,為集體的每一個人,都準備好足夠獨立生存的生產工具,在化整為零,遣散屯耕團,成為當地的農民。

而同樣的操作模式,衍生出‘屯耕’的想法,看上去同樣可行,但實際上,操作難度卻極大。

首先,最主要的一點是:不同於農民的‘安居樂業’,牧民,天生就是‘居無定所’四個字的代名詞。

而居無定所,就意味著無法集中管理,更不能想如今的安東那樣,以一座安化城,就讓附近的幾十個屯耕團,數萬移民得到庇護所,並聚居此城牆內。

再有,就是牧民‘保護草場’‘不過度損壞草場’的生存原則,也同樣會引發另一個問題。

——要想保護草場不被破壞,遊牧民族除了‘遊牧’,還需要儘量分散開;

所以,遊牧民族才會形成以部族,乃至家庭為單位,在草原上游牧的習俗習慣。

而這樣的一個群體,若是照搬屯耕的那一套,就會出大問題。

道理很簡單:屯耕團的法子,是以兩千個移民組成集體,最終分離成兩千個家庭;

而‘屯牧團’,卻根本無法讓兩千個牧民組成集體。

因為這麼做,就因為這兩千個移民,要需要幾萬,乃至十幾萬頭牛羊牧畜,然後集體行動在草原之上。

且先不提如今的漢家,根本沒有可供牧民‘遊牧’的巨大草原,即便是有,劉盈也絕對不會那麼做。

——因為無論是屯耕團,還是劉盈異想天開得出的‘屯牧團’,都並非是完全民事話的組織!

——屯耕團設立的初衷,是讓邊防部隊自己種地,自給自足!

讓這樣一個半軍事化,甚至接近全軍事化的組織,在極大的區域自由活動?

劉盈或許天真,但絕對不傻!

要知道如今的漢室,為了限制百姓大規模遷移,仍舊維持著極為嚴格的《津關律》!

除非是入朝為官,又或是貴族僕從,尋常百姓壓根無法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離開自己所在的郡,甚至是自己所在的縣!

即便是有正當理由,也需要先去戶籍所在地的縣衙,開局傳、引,並得到縣令級別官員的介紹信,才能從當地出發;

然後,就像《西遊記》當中,從唐都長安出發的玄奘法師一樣,一路在傳、引上蓋戳,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而控制人口流動,是封建王朝在中央集權程度不足的前提下,穩定政權的重要舉措,甚至是主要舉措之一!

一旦人口流動無法控制,在如今漢室對地方的控制力度下,劉盈很難保證:自己能壽終正寢,並被安然葬入自己的安陵······

漢室‘控制人口流動’和屯牧制度‘無法控制人口流動’,是屯牧制度的第一大重要缺陷;

但也還只是‘重要缺陷’,而非‘核心缺陷’。

——屯牧政策最核心的缺陷,是漢室沒有足夠的草場,也沒有辦法讓屯牧團的牧民,像屯耕團的團卒那樣,透過集體勞作,來最終獲得生產工具!

草場不足,自然不必贅述:如今的漢室,連像樣的養馬地都沒有,就更別說給‘屯牧團’放牧的草場了。

至於透過集體勞作,來最終獲得生產工具,才是屯牧政策最核心的缺陷。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你是一個餘子,你成年之後,你父親給了你半個月的口糧,就把你趕出家門,自謀生路;

你失魂落寞的走在街頭,看到了朝堂釋出的屯耕告示,沒有其他活路的你,決定冒險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