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室的臣子,怎麼會不是‘天子的臣子’呢?

實際上,類似這樣的狀況,在如今這個時代,依舊屢見不鮮。

原因很簡單:如今,還是漢室建立初期;

距離秦,以及比秦更早的戰國時期,並沒有過去太多年。

如今的漢室天下,也還是在很多方面,保留了極為濃厚的戰國遺風。

而這個關於‘開國元勳不是劉盈的臣子’的情況,便是戰國遺風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個按理。

因為在春秋之時,有許多名垂青史的名臣、賢士,明明出生於此國,卻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最終效忠於他國。

在某些時候,甚至還曾發生過‘甲國出身的名臣,幫乙國強大起來之後,倒過頭攻打甲國’的極端桉例。

對於這樣的情況,在最開始,必然是遭到了天下人眾口一詞的唾罵。

至於托馬的內容,也不過是賣國賊、叛國者之類。

但隨著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頻繁,主人公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天下人對類似事務的看法,便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曾經的‘叛國者’‘賣國賊’們,也在寬鬆的輿論環境下,憑藉一句‘各為其主’,勉強沾上了道德制高點,不用再因為沒有為母國效力,而遭受到天下人的唾罵。

但對於這樣的群體,也就是出身他國,並從他國前來本國效命的能人異士,當時的列國卻並不總會完全信任;

這個群體,也更多地被稱之為:客卿,而非臣子。

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就出現了。

——先王找來了一個客卿,在朝中掌權多年,等先王薨故,新王繼承王位,該怎麼辦?

繼續任用?

恐怕新王很難信任這個‘客卿’;

但直接驅逐,乃至殺害,更是會被天下人所不恥。

而作為客卿,這些出走他國,為他國出謀劃策的能人異士們,其實也有著同樣的顧慮。

——我為你爹鞠躬盡瘁,你卻讓我死而後已?

便是在這樣的默契,和共同目標、一制需求之下,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逐漸在當時的列國之間散播開來。

——客卿,不是一國之臣,而是一人之臣。

說的具體一些,就是客卿這個群體,並不是整個國家的‘朋友’,而是君王一個人的‘朋友’。

君王在,那這個‘朋友’在君王身邊出謀劃策,也沒人能挑出什麼毛病。

等君王死去,失去‘朋友’的客卿心灰意冷,出走他國,又或是告老還鄉頤養天年,更沒人會指責新君忘恩負義、刻薄寡恩。

新君也有話說的;

——我也想留他,可他是我爹的朋友啊!

——我爹沒了,他又只願意和我爹做朋友,不願意和我做朋友,我能怎麼辦???

有了這樣的默契,客卿這個群體和政權更迭之後的新君,才總算是解決了核心矛盾。

而這樣的默契也是由上而下,在孟嘗君這樣的‘英豪’們的推動下,逐漸被天下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