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前所未有的‘慶典’,加上大漢英烈陵園的建立,馬邑一戰帶來的喜悅氛圍,不由被蒙上了一層沉重的薄紗;

但這股沉重,卻並沒有讓馬邑大勝的喜悅被衝散,反而是讓這場勝利,顯得愈發難能可貴。

實際上,在這場別出心裁的‘慶典’,以及大漢英烈陵園建立之前,漢室對軍中將士,尤其是陣亡將士的撫卹力度,也從來不小。

按照太祖高皇帝劉邦親自定下的規矩,當有士兵‘死王事’,也就是為國捐軀時,按照規定,需要由比陣亡將士高出兩級的直系長官,一手負責其喪葬事宜的。

比如尋常士卒陣亡,負責的是什長,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十人長’;

伍長,也就是伍佰,即通俗意義上的‘五人長’戰歿,負責的則是屯長,也就是‘五十人長’。

若是什長戰死,更是需要曲侯,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百夫長’,親自負責此人的喪葬事宜。

再往上,即屯長一級及往上,就起碼需要校尉一級親自出面了。

而這裡的‘負責喪葬事宜’,則包括但不限於:自掏腰包,給陣亡者購買靈柩、棺木,收斂陣亡者遺體,並親自將遺體送回其家中。

遺體送回之後,還要幫助烈士家人操辦喪事,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承擔一切必要的費用。

除此之外,朝堂的撫卹另算。

對於封建時代的軍隊而言,這樣的撫卹待遇,其實已經算得上相當不錯了。

——起碼比後世,那些明明已經戰死多年,卻依舊‘存活’在兵丁冊中,被軍官喝兵血強了不少。

但與這本就不俗的陣亡將士撫卹待遇相比,此次馬邑一戰之後,當今劉盈所推出的一系列撫卹標準,卻是讓整個朝野上下,都驚掉了下巴······

什麼‘陣亡者預設擁有三顆首級的軍功’‘神主牌供奉英烈陵園’,這都且先不提;

單就是那塊‘英烈之屬’的牌匾,就足以讓無數人瞠目結舌,又根本不知該如何反駁。

再加上其他種種,朝野內外,便也隨即出現一股不大和諧的聲音。

只不過,相較於這個出現在朝野之上的,不太和諧的聲音,劉盈還是更在意民間百姓,對自己這番舉措的看法。

畢竟劉盈這個天子,不是公卿百官的天子;

劉漢社稷,也不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兵法雲:賞不逾時、罰不後事;”

“有功將士之賞賜,皆當從速而行!”

未央宮,宣室殿。

面色嚴肅地做下這樣一聲吩咐,待丞相王陵、御史大夫陳平、內史張蒼、少府陽城延齊齊躬身領命,劉盈才滿意的點了點頭。

而後,話題便自然而然的進入了今日這場小會的核心議題。

——封賞。

說到這裡,劉盈面上嚴肅之色,也逐漸被一抹輕鬆、愉悅所取代。

畢竟再怎麼說,這也是自劉盈繼承皇位一來,第一次大規模敕封功侯。

雖說如今朝中,也還有不少開國元勳,在為才剛二十出頭的青年天子發光發熱,但再怎麼說,這些開國元勳,畢竟都不是‘劉盈的臣子’。

這樣說,或許有些令人不解;

——開國元勳,是漢室的臣子,而劉盈,又是漢室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