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節 野鷺灣(第3/3頁)
章節報錯
但按1935年已經成熟的辦法。
有人負責把鐵塊熔化成鐵水。
有人負責從鐵水中抽出鐵絲冷卻。
有人負責把鐵絲拉直。
有人負責把鐵絲切成一根針的長度。
又有人負責把切好的鐵絲一頭削尖。
還有人負責製造針頭。
拋光...
後面還有包裝。
一系列流程超過18步。
一個小作坊一天可以生產數萬枚針,平分到每人身上,可分到數千根。
這種效率比一個人手磨快多了。
試想製造一枚鐵製楔子,是不是也需要這麼多步驟?
當然,甚至不止,因為它是用在船上的,要求更高。
楔子是最簡單一項,後面還有近千種配件。
每一個配件,都等於是一家工廠。
那怕只是生產一枚楔子,後面也是一家近二十人的工坊。
張新抬頭看了眼上面的鄭奕住。
這老男人一次要製造上千老闆,為約三、四萬人提供工作崗位。
這份實力、這份從容、這份氣魄,不愧是風雨裡走過來的大商人!
而且能夠拿出這份清單,證明老男人找到了造船專家。
否則憑几個夥計根本不可能寫出這麼規範的分工。
不過...鄭奕住面臨的風險也很大。
這幾乎是全靠一已之力憑空打造一個完整產業鏈。
不是一朝一夕能弄出來的。
“我提供廠地、提供電力、提供清潔水源、提供總投資一半免息借款,你們生產出來的配件,船廠負責採購。”
“生產第一頁上的配件,保證你們的毛利不低於10%。”
“第二頁配件毛利不低於15%、第三頁20%、第四頁25%、第五頁30%。”
難度從低到高,付出和回報相等。
鄭奕住的話讓眾人心潮起伏。
大家都知道這是乘風化龍的機會。
換成別的東家合作、大家會心驚膽顫,但鄭奕住不會。
無後顧之憂,只要把東西按規範要求生產出來就行。
陸續有人做出選擇,幾乎都是前面最簡單的低利潤配件。
也有人挑戰高難度,比如:船錨、各類壓力錶、玻璃、閥門、橡膠墊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