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桌文人之外,其他人也同樣也做出相似的反應。紛紛離開酒樓,按那個官差所說趕往城東領書。

現在“書籍”可是個稀罕物件,說是收藏品也不為過。很多時候,並不是有錢就能買得到的。

這時聽說官府要免費發放,誰還能坐得住。

很快,聽雨軒中只餘下兩桌客人還在不緊不慢地喝酒吃菜,其中就包括之前那幾個文人鄰座的一桌。

在那些人離去之後,聽雨軒中的掌櫃和說書先生等幾人不約而同抬起頭來,眼中似有精芒閃過。

掃視了一眼酒樓之中還剩下的客人,頓時心下恍然。

明白過來這幾人身份與自己應該差不多。

如今京情府也好,宣委會也罷,下面人手是相當多的,分佈在大夏各地。

除了常駐酒樓、商鋪中的一些人之外,還有些人做著其他營生,四處巡遊。

既方便調查民心民意,底層變化,也有相互監督的作用。

不過掌櫃雖然大概猜出了這些人的身份,卻並未多說。二者體系不同,私下交流是犯忌諱的事情。

只要完成好自己的任務,記錄言行,適當的時侯引導輿論便足夠了。

......

寧州豐城城東,此時一個臨時搭建的草棚之中,早已擺滿了一摞摞書籍。

上面分別寫著“識字”、“夏律”、“儒學”字樣,極為引人注目。

這還不止,遠處時不時有官差正以馬車將暫存在地方官府中的書籍繼續運送過來。

印製書籍的工作,其實在去年就已經開始籌備了,到現在已經進行了數個月,所以才能一次性拿出一億冊發放。

總數看似很多,但分攤到各個州府數量就很有限了。

從陽城送往各地也不麻煩,跟著皇商的貨物一起,藉助地脈軌道車運輸即可。

說起來,這東西的成本還真的不高,無論造紙還是印刷,耗費的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原材料。

主要是過程比較費時。因為需要保密的緣故,並不能大規模的找人代工,或者大張旗鼓的製作。

因此無論造紙還是後續的印刷,都是在工部內完成的,這就很大程度限制了生產速度。

好在所需要的數目不大,完成的並不困難。

不過即便如此,秦昭也不準備在這上面增加人手或者放開限制。事實上,現在再怎麼擴大印刷規模也很難產生質變。不如等到工業化之後,再行考慮。

到時候,大夏人口應該也能進入飛速增長階段。

經過這些時日以來戶部和下屬各級文吏的努力,如今大夏所有子民已經基本登記在冊,極少有黑戶存在。

根據統計,目前人族總人口不到九千萬。去掉新生兒童和耄耋老者,青壯年大約有六七千萬。

但是四十歲以上的其實再去讀書學習意義不大,反而是新生兒童,應該從小開始教育。

而且,也並不是說就要每人都有一套書籍,一戶人家有一兩套就已經夠用。

秦昭估計三千萬的數量基本正好,如果不夠以後還可以再陸續印製作為補充,應該能達到一個平衡。

未來,工部下轄的印刷部主要還是以刊發新書籍和報紙為主,畢竟不可能以這三冊入門書籍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這只是個楔子,撬開人族文道昌盛的第一步。後續一步步的繼續培養,才是關鍵。

當然,到時候就不能免費了。起碼成本價要收回來,甚至還可以讓工部從中小賺一點。

這三冊書籍都很重要,但其中最基礎也最關鍵的,莫過於《識字》這一本。

說白了,這書其實就是一本字典。哪怕不去全文背誦,作為一本工具書也很不錯。

若是連字都不認識,基本道理都不理解,誰還有讀書的興趣。看什麼都跟看天書一樣,能學進去才怪了。

說起這本書,還是秦昭提出的意見。現在推廣拼音之類的並不現實,於是藉助了前世等韻之法,能讓普通人快速掌握人族文字。

猶記得當時他在學宮之中,詳細講解了此書的基本製作思路。